大乘义章 第十二卷 远法师撰 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三十一门(五愿义 五戒义 五品十善义 五停心义 五圣支定义 五圣智三昧义 五智义 五忍义 五种菩提义 五种方便义 五种善法义 五行义 五生义 五无量义 五德举罪义 五种教诫义 六波罗蜜义 六念义 六种决定义 六妙行义 六种善法义 六和敬义 六修定义 六三昧义 六摄义 七善律仪义 七净义 七财义 七种大乘义 七地义 七戒齐义) 五愿义 五愿之义出地持论。求义名愿。愿别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发心愿。二者生愿。三境界愿。四平等愿。五者大愿。五中初一是自利愿后四利他。发心愿者。菩萨自为发菩提心求大菩提名发心愿。后利他中言生愿者。求利他身。为众生故愿未来世随善趣生以道益物。名为生愿。问曰。何故不愿恶趣。释言。愿心有其二种。一为拔苦愿生恶道。二为授善愿生善趣。善趣众生堪受道故。境界愿者。求利他智。愿未来世成就五种无量之智。正知五种无量境界名境界愿。五无量者。一众生境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调伏界无量。五调伏界方便界无量。此义如后五无量中具广分别。平等愿者。求利他行。愿未来世一切菩萨四摄之行平等成就名平等愿。言大愿者。正求利他。愿未来世于众生以四摄法平等饶益。名为大愿。故论释言。大愿者即平等愿。用前等行广利人故。五愿如是。 五戒义五门分别(列名解释科简癈立一 遮性分别二 得有分别具三就 时分别四 约就人趣形报分别五) 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不饮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问曰。身中打缚等事并是不善。何不说离。释言。打缚是杀眷属。但言离杀则已具摄。故不别论。又此过轻世人难持。故不说离。问曰。离杀离盗之中不言离邪。离淫之中偏言离邪邪。释言。杀盗唯邪无正。有皆须离。是故不须以邪别之。淫则不尔。有正有邪。自妻为正。侵他为邪。为简正淫故说不邪。问曰。何故余戒法中有淫皆离。五戒之中偏离邪淫。释言。五戒被在家者。在家之人自妻难断故偏离邪。又成实言。若淫自妻不堕地狱。是故简之偏言离邪。问曰。八戒亦被在家。以何义故有淫皆离。不说离邪。释言。八戒是在家人持出家法。故似出家者有淫皆离。又复八戒时短易持有淫皆离。五戒尽形时久难持。故偏离邪。以难持故。乃至在家初果圣人亦不能离。问曰。口过乃有四种。以何义故偏离妄语不离余三。龙树释言。妄语重故偏说离之。又复妄语故作心起。余则不定。或有故作。或不故作。又复妄语摄余口过。两舌等罪不应法故皆名妄语。若说离妄余者皆随故不别论。又两舌等在家难持故不说离。故杂心言。出家之人尚不能离。况在家者。问曰。饮酒不恼众生。何故须离。论言。饮酒是放逸门多生罪过。是故须离。问曰。一切歌舞等事何不说离。以过微故又。在家者难常持故。所以不说(此一门竟)次辨遮性。五中前四远离性罪。后之一戒防禁遮恶。前离性罪是其戒体。后离遮恶是助戒法。又前戒体是其所护。后一助法是其能护。所护如□。能护之者如似□墙论说如是(此二门竟)次辨得戒。有分有具。有人说言。五戒之法具受乃得。有人宣说。不具亦得。若依毗昙具受乃得。分受不得。门曰。若言具受得者是义不然。如经中说。优婆塞义差别有五。一者一分。二者小分。三者多分。四者具足。五者断淫。若具受得云何得有一分等异毗昙释言。此据持中宣说一分小多分等。不关受事。于五戒中具受得竟。若于一戒名为一分。若持二戒名为小分。若持三四名为多分。若具持者名为具足。若于自妻亦不淫者名为断淫。若依成实分受亦得。量其分齐或受一二乃至具足。故彼论言。随受多小皆得。据极说五。以分得故经中宣说一分多分乃至断淫。大智论中同成实说(此三门竟)次辨时分。于中有二。一约要期以辨时分。二约法辨时。言约要期辨时分者。要期有三。一者要期尽一日夜。所谓八戒。二者要期尽于一形。所谓五戒出家戒。等三者要期尽未来际。谓菩萨戒。言约法者如毗昙说。有佛法时受戒则得。无时不得。以戒必依佛法受故。若先受得佛法虽灭成就不失。成实法中乃至法灭人十岁时受戒亦得。问曰。尔时既无佛法。依何受得。释言。尔时虽无人授但自要期。结誓断恶亦能得之(此四门竟)次就人趣形报分别。趣谓五趣。依如毗昙五戒唯在人天中受。不在余趣。成实法中人天鬼畜一切皆得。趣别如是。言就人者。依如毗昙佛弟子等得受此戒。外道不得。成实法中外道亦得。阿含经中宣说。外道得受八戒。当知五戒亦应得受。涅槃经说。供养外道持戒之者得无量报。明亦得受。人别如是。言就形者。依如毗昙男女得受。余皆不得。依如成实律仪品中黄门无根不能男等皆得之。不局男女。五戒之义略辨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