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义 五生之义出地持论。受报随物故名为生。生别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息苦生。二随类生。三者胜生。四增上生。五者最后生。此五通论皆遍诸地。随相别分前三地前。后二地上。息苦生者。菩萨愿力自在力故受生三界。随所生处能除物恼。名息苦生。所息之苦略有二种。一息现苦。谓三劫时及于余时能息物苦。二息当苦。邪见众生奉事天神。及诸恶行教令远离不受当苦。随类生者。菩萨愿力自在力故与物同生。教令离恶化之住善。名随类生。言胜生者。菩萨自以功德善业于人天中受八胜生。言八报者。如地持说。谓寿具足色具足等。增上生者。初地已上十王等报名增上生。最后生者。菩萨学穷受生刹利波罗门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名最后生。问曰。此五二种生中为是分段。为是变易。释言。此五在地前者亦是应化。亦是分段。愿力自在力故随物现受。故是应化。随所生处即与有漏结业相应。故是分段。所受是其六道身故非是变易故。在地上者恶道之身唯是应化。恶业尽故非是分段。善道之身亦是应化。应化如前。亦是分段。地上菩萨有漏残气未尽。随所生处与之相应故。是所受亦是六道身。故非是变易。此义如前二生死中具广分别。五生如是。 五无量义五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次第 四约对十尽共相收摄 五对二十无量共相收摄) 五无量者。是化他智。名字是何。一众生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善知所化众生差别名众生无量。善知众生住处不同名世界无量。知诸众生心心所起善恶等法用之教化名法界无量。知诸众生根性差别名调伏无量。然此非直知调伏心。亦知不调。以调为主。故偏言耳。知度生法名调伏方便。度生法中行修善巧名为方便。用此授人调令起行名调伏方便。又复令他起行善巧亦名方便。问曰。如彼四无量心名为无量。今此五种亦名无量。无量之言为当在境。为就心说。释言。不偏癈心论境。四境五境俱是无量。约境论心。四无量心五无量智皆是无量。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辨其相(此一门竟)如地持说。六十一种众生名众生无量。何者是其六十一种。文无定判。有人释言。调伏界中就人不同有五十五。加以六道为六十一。或可如此。要略如是。若随心别形类不同。地处差异。难以限算。故地持言。随意地身则有无量。十方世界国土不同有无量种。如娑婆等。名世界无量。无善恶无记三性之法。一一分别各有无边。名法界无量。调伏界者如地持说。从一至十有五十五。广亦无边。调伏方便如地持论成就品说。二十七种方便一一各有九品分别。为无量种(此二门竟)次明五种次第之义。如地持说。菩萨方便为化众生。是故先说众生无量。所化众生住处可得。是故次说第二无量。用何法化。是故次说第三无量。依何心化。是故次说第四无量。化住何法。是故次说第五无量(此三门竟)次对十尽共相收摄。十尽之义如地经说。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尽。四法界尽。五佛出世界尽。六涅槃界尽。七如来智界尽。八心缘界尽。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此十皆悉该摄穷极。故名为尽。众生无量摄众生尽。世界无量摄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无量摄法界尽。调伏无量摄心缘界尽。调伏方便摄佛出世界涅槃界如来智界佛境界智入界尽。五种无量共摄第十世转法转智转界尽。以彼总收(此四门竟)次对地经二十种无量共相收摄。何者二十。如彼经说。一无量众生界。二佛无量化业。三无量世界。四佛无量净土。五无量法界。六佛无量智。七无量劫。八佛无量通达三世界事。九无量随信化。十无量根。十一无量随根说。十二无量心行。十三佛无量心行。十四佛无量说对治。十五无量声闻乘法。十六佛无量说声闻乘。十七无量辟支佛乘法。十八佛无量知辟支佛乘。十九无量大乘法。二十佛无量种说大乘。此二十中初二一对是众生无量。次二一对是世界无量。次四两对是法界无量。次六三对是调伏无量。后六三对是其调伏方便无量。五无量义辨之粗尔。 五德举罪义 五德举罪如律中说。地持论中亦具明之。五名是何。一者慈心不以瞋恚。谓见他人有所毁犯以慈愍心举罪令识。不以瞋恚故扬其过。二者柔软不以□矿。谓举罪时软言求听。然后举之不得□矿令其瞋忿。三者利益不以损减。谓举罪时屏处私语令其觉。令舍过住善终不彰扬使致衰恼。四者真实不以虚妄。谓举罪时要具三根。见闻疑等。然后举罪终不虚妄。五者知时不以非时。谓举罪时先观自己。有其势力多善伴党堪任治罚则宜举之。无时便止。又观前人。若无势力恶党相用是时宜举。有时便止。如是一切名为以时不以非时。此五是其举罪行德。故名五德。五德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