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第十二卷(5)

五种菩提义 五菩提义如大品经无生品说。彼经直云五种菩提。不列名字。论有二释。一以声闻缘觉大乘三种菩提及与顺忍无生法忍合说为五。第二直就大

  五种菩提义
  五菩提义如大品经无生品说。彼经直云五种菩提。不列名字。论有二释。一以声闻缘觉大乘三种菩提及与顺忍无生法忍合说为五。第二直就大乘之中随义分五。五名是何。一发心菩提。二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言发心者。论云。在于无量生死发菩提心求大菩提。因中说果。是故名为发心菩提。言伏心者。论言。菩萨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名伏心菩提。明心菩提者。论言。菩萨观三世法本来总别得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名明心菩提。言出到者。论言。菩萨于般若中得方便力不著般若。灭一切烦恼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萨波若名出到菩提。言无上者。论言。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菩提名为无上。问曰。此五位分何处。文无定判。义释有三。一义分别。发心菩提在种性前善趣位中。以此在于无量生死求菩提故。伏心在于种性解行。以此位中伏忍摄故。明心菩提者。在于初地乃至六地。以此诸地得无我智破诸法故。出到在于七地已上乃至十地。以七地上出离情相到无生忍故名出到。又七地上得方便智不著有无。能出三界到菩提。故名为出到。如彼论说。得方便力不著般若。犹七地上十方便慧于空不著。得无生忍犹七地上无生法忍。无上菩提在于佛果。第二义者。发心菩提在于地前。以此发心求出道故。伏心在于初二三地。以此三地修世间行伏烦恼故。明在四地五地六地。以此三地同修慧明顺无生故。后二如上。第三义者。发心菩提还在地前。伏心在于初地已上乃至五地。论言。伏心断诸烦恼行诸波罗蜜。此五地中修施戒忍精进及禅五度行故。明菩提者在第六地。论言。明者谓般若相。般若在于第六地故。后二同前。此五种中前四是因。后一是果。问曰。前四通皆是因。何故论文偏言发心因中说果。释言。望彼无上菩提前四皆是因中说果。随分论之伏心已上分证菩提。是故不名因中说果。初发心者一向未证。是故名为因中说果。云何得知伏心已上分证菩提。释言。有验。如法华论释法华经。所言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谓初地证智。故知地上亦证菩提。又涅槃说。须陀洹人八万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谓到性地阿耨菩提。明种性上亦证菩提。以同证故论家不名因中说果。五种菩提辨之□尔。
  五种方便义
  五种方便如地持说。巧修上顺名为方便。方便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随护方便。二无罪方便。三思惟方便。四净心方便。五决定方便。五中前二是种性位。次一在于解行位。次一在于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后一在于八九十地。言随护者。种性地中集善行也。行有福智。智慧之行随法防护。福德之行随人防护。谓修福时自护护他。故曰随护。言无罪者。种性位中离过行也。行修离过故曰无罪。言思惟者。论自释言。谓解行地。以解行中思量出道故曰思惟。言净心者。论自释言。谓解行地以解行中思量出道故曰思惟。言净心者。论自释言。从净心地至具行地。此出世间证心清净。故曰净心。言决定者。谓决定地决定行地及毕竟地。决定地者是第八地。决定行者是第九地。毕竟地者是第十地。此三在于法流水中决定趣向无上菩提。故曰决定。五种方便略之云尔。
  五种善法义
  五种善法者。谓信戒施多闻智慧。始于三宝得清净心名之为信。依信起行行初离过。故次明戒。既离恶已次修善行。善有福智。福行易为。故次明施。既修福已次宜起智。智由闻法。故次明闻。依闻起慧。故次第五明其智慧。五善如是。
  五行义三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体 三就位分别)
  五行之义出涅槃经。名字是何。一是圣行。二是梵行。三是天行。四是病行。五婴儿行。言圣行者。就人为名。如经中释。诸佛菩萨是其圣人。圣人之行名为圣行。又此亦得当相为名。会正名圣。此行会正故名圣行。问曰。五行皆圣人行。何故独此偏名圣行。释言。诸行名有通别。通则一切皆是圣行。于中别分初一名圣。余者随义更与异名。良以此行正圣人自行之体故偏名圣。言梵行者。当相为名。梵名为净。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对治离过清净。故名为梵。亦可此行从果为名。初禅已上离欲果报。名之为梵。四无量等能生梵果。故名梵行。又复涅槃亦名梵果。此行能得说为梵行。言天行者。当相为名。一切禅定名为天住。天住之行名为天行。亦可此行从果立称。初禅已上净天果报名之为天。禅为彼因名为天行。又禅能得大般涅槃第一义天亦名天行。言病行者。从所治为名。罪业是病。治病之行故名病行。婴儿行者。有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论自利从喻为名。行离分别。如彼婴儿无所辨了名婴儿行。若论利他从所化为名。如经中说。凡夫二乘始行菩萨如似婴儿。化此婴儿名婴儿行。名义如是(此一门竟)次辨体相。圣行体者。经说有三。一戒。二定。三者智慧。此三如上三学章中具广分别。梵行体者。依经有二。一七善法化他之德。二四无量化他之心。何者七善。如经中说。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知自。六者知众。七知尊卑。七中前五是自利行。后二利他。自利二行具足方堪益物。是以明之。言知法者。知佛所说十二部经。言知义者。知经所说一切法义。言知时者。知起行时。知如是时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心。如是时中任修施戒。如是一切。言知足者。是节量行。知于饮食汤药众具受求以限。故曰知足。言自知者。于前所修自行功德有成就者如实知之。故曰自知。故经说言。菩萨自知我有如是信戒施等。言知众者。善知刹利婆罗门等种种众别。如应教化。知尊卑者。知彼所化行有优劣。量宜劝道。七善如是。四无量心如上广辨。有人更说。知见觉等以为梵行。案经以求四无量慧。知见觉心及六念等亦是第四舍中所收。不应别分。天行体者。谓八禅定。此义如后八禅章中具广分别。此前三行犹地持中三住所摄。初圣行者。是彼圣住。第二梵行是彼梵住。第三天行是彼天住。前三摄善。后二离过。忏治前法名为病行。不起后过名婴儿行。又化婴儿令不起过亦得名为婴儿行矣。体相如是(此二门竟)次就位论。此五通则遍在诸地。随相别分修在地前。成在地上。此云何知。如经中说。定行成时住堪忍地。慧行成时住不动地。慈行成时住于极爱一子之地。舍行成时住空平等地。所成皆在初地已上。明知修处在于地前。五行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