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明四论虽同而异者。先就三论对释论明异。次明就三论自明异义也。对三论明释论异者。若是三论名别通论。若是释论名通别论也。三论名别通论者。三论通申佛一切教。通破一切迷错。所以中论十二门论。破内人一切迷。申佛一切教。百论破外人迷。亦申佛一切教故。论二十七品横竖破一切法。始破因缘终破邪见。二十七条生死涅槃凡圣释惑无不洗破也。竖破者。从因缘讫邪见五句皆除故。有二破无二破。有乃至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皆悉破也。众病既息。佛大小假名方便二教自然得开。是故别通论也。若是释论意。乃通申众教。通破众迷。而文的释般若一部。故是通别论。就释论中开有四句。一者破而不收。二收而不破。三者亦收亦破。四非收非破也。破而不收者。如迦旃延子及诸论义师。自恃聪明作佛法。谓非但不谓非但不谓大乘中意。亦失三藏之旨。是故论主意但破不收也。收而不破者。则是佛假名方便大小教门故。但收取而不破之。三亦收亦破者。为缘迷佛大小教。今但破迷以所秤破收取佛教。所以名收。四非收非破者。明诸法本性清净故。实无所破亦无收也。若是三论。但破众迷而收取佛教故。异大论也。问三论曲破不收。释论亦收亦破。岂非取舍之必。答三论虽破实无所破。释论虽收而无所收也 次就三论自明异者。略开十条。一者三论立名有理教不同。二明三论有谛智不同。三明三论辨谛有于教不同。四明三论辨智有长短不同。五明三论破缘有内外不同。六明三论申破有傍正不同。七明三论用假有就对不同。八明三论有对缘不对缘不同。九明三论所对之缘悟有深浅不同。第十三论师弟出世久近不同也 第一名立不同者。小乘诸论凡有三从。一者从人立名。如舍利弗毗昙是也。二者从法受名。如成实等也。三者从譬受名。如甘露毗昙及日出论也。今此四论。受名有通别。所言通者。四论并破断常。皆明中道实。是故四论通得称中。又四论并为开道令众生反迷悟入。是故四论皆得称秤门。四论皆有偈数。是故四论并秤曰百论。四论皆释佛意。是故四论通名释四论也。通而致别即有四意。若是中论从理实为名。若是十二门从言教受秤。若是百论从偈数立名也。问中论何故从理实立名。若从理实立名而秤中者。何故不从理实立宗以中为宗。答宗是二谛为申佛教。名是理实欲明二谛所表故。二谛所表不二之理。名之为中。故名理实宗。是二谛此即教理具足。所以宗名互辨也。十二门论从教立名者。明行人籍言教并得入道。此教能开通道。使行人悟入。是故从言教立名也。是故中论从理实为名。十二门从教为秤。此即教理因缘能所义也。百论所以从偈数为名者。大师举喻云。如百健将能破怨敌使人民安稳国家得全故。叹此人为百健将。提婆亦尔。以此百偈破九十六种外道怨贼。使众生慧明得开如来正法宣流行世故。叹此百偈有能破之功即名为百论也。问百论亦得秤中不。答凡有四句。一者两舍而非中。二者中于而非两舍。三者亦中亦两舍。四者非中非两舍。一言两舍而非中者。即是百论。虽复罪祸两舍。不作中名也。中而非两舍者。此即经中所辨。一色一香并皆是中。未必皆须两舍也。亦中亦两舍者。即是中论。双舍断常故名两舍也。亦强名中实。所以名中也。非中非两舍者。此有二意。一者断常颠倒故非中非两舍。二者诸法本性清净故非中非两舍也 第二明三论宗教不同者。若是中论以二谛为宗。若是百论以二智为宗。十二门论前后两出。一云同中论以二谛为宗。又云以境智为宗也。中论以二谛为宗者。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但龙树与外人。同学佛二谛有其得失。外人学佛二谛。成断常生灭来出一异也。龙树了佛二谛不生不灭乃至无来无去。所以舍初章即牒八不。八不即是二谛。是故以二谛为宗。若是百论面折外道。使故九十六种理屈辞穷故。叹此二智有闲邪显正之功故。以二智为宗百论宗也 第三明三论辨谛有于教不同者。通明三论辨谛。即有于谛及以教谛。通而致别。百论即明于谛。中论即明教谛。所以然者。于谛即浅教谛即深。中论明如来假名空有教门。皆是不生不灭。若是百论。即就二缘而明于两谛也。问于谛教谛有何异耶。答教谛就佛成谛之言。于谛即约两缘明二实故。于凡为实也。问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此何物。于谛。答此谛是因缘于谛也。同若尔。教谛便不就缘用教。何为于谛。便无言教。那得谛名。答教谛非不被缘。但缘禀此教。即便悟理故名教谛也。于谛亦禀佛教。但于恃作解。不能博悟故名于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