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纯与杂相对门者。凡夫二乘杂居之处。不得名为清净世界。唯入大地菩萨生处。乃得名为清净世界。彼非纯清。此纯清故。依此义故。瑜伽论云。世界无量。有其二种。谓净不净。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亦非欲界色无色界。纯菩萨众于中止住。是故说名清净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萨。由愿力故。于彼受生。无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觉。若非异生菩萨。得生于彼。解言。此第三地是欢喜地。以就七种门地。第三净胜意乐地故。摄十三位。立七种地。具如彼论之所说故 第四正定与非正定对门者。非正定相三聚众生苦生之地是为秽土。唯正定聚所居之处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声闻。乃至复有四疑凡夫。唯无邪定及不定聚耳 言正定等者。总说众生界略有三聚。如无量寿经曰。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如是三种。其相云何。若总说者。一阐提人为邪定聚。二乘顶位以上。菩萨初发心住以上。判为正定。若已起入。未至其位。为不定聚。决定不退。无断善根。如是名为正定聚义。依瑜伽论。正定二。一本性正定。二习成正定。五种性中。菩萨性人。不依五逆。及断善根。是名本生正定聚也。其二乘性。及不定性。得作五逆。及断善根。断善根时。名邪定聚。即是彼人。续善根后。未趣入时。为不定聚。已趣入时。则有三品。本来上根而趣入者。即作正定。中根至燸。下根至顶。各作正定。余属不定。若是不定种性之人。直向大乘而入趣者。修行信心。迳一万劫。信心成就。方为正定。如起信论即明此义。是约习成正定聚说。若其本来菩萨种性。直向大乘而趣入者。始趣入时。永得不退。不由业力堕于恶趣。依此而言。入十信位便得不退。不同前说不定性人。如是等说。皆就秽土。若就得生彼净土者。定性二乘则不往生。从无余后或可往生。不定性中。三品之人。皆发心者。皆得生彼。生彼之时即入正定。由外缘力所住持故。三聚分别略义如是。今此经说无量寿国。就第四门说为净土。所以然者。为欲不容大小。兼引凡圣。并生胜处。同趣大道故。如下文云。设我得佛。国中人民。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又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乃至广说故。而论说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是说决定种性。二乘未入无余。未发大心。非谓不定根性声闻。及趣寂性。出无余后。为简此故。言二乘种。由是道理。不相违也。又言女人及根缺者。谓生彼时。非女非根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韦提希而得生故。然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母名曰殊胜妙眼等。乃至广说者。或曰是说化佛所居化土。论所说者。是受用土。或言是法门父母。如维摩说。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上来四门所说净土。皆是如来愿行所成。非生彼者自力所并不如秽土外器世界。唯由众生苦果所成。是故通名清净土也 第三明疑惑患难者。于中初明所疑境。次明对治疑想。后明生彼化胎优劣。言明所疑之境者。如下文曰。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业。愿生彼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五百岁中不闻三宝。故说边地。乃至广说。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谓如不过丈六之身。而无能见顶者。不增毛孔之量。而遍十方世界。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念德。能生界外胜报。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是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广度。不同小乘。谓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故无不等摄。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全同至无上菩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转本识。方归心原。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名为大圆镜智。此一中智。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镜智。此一智中。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伦。是二胜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踰于不可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五胜也。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是显四疑所迷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