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井
烟雾井位于寺内西北角靠围墙处,东南紧挨竹林。烟雾井俗谓“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随着严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前两种说法不过是作为,美好的神话传说来接受而已。草堂烟雾的成因合乎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关中一带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在运动的过程中,沿地壳的岩缝冒出地面,升至高空,遂成烟雾。后来,由于地热改道运动,烟雾井于是便再也无烟雾了。
据说,当年每当落日沉人终南山之时,烟雾腾空,蔚月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于圭峰之巅,多呈淡淡的紫色;周罐躐嚣漂十笔;二笔鬻月彩。又由于这一带的终南山奇峰突兀,重峦叠嶂,山钟其灵,水毓其秀,修竹掩红墙,苍松映朱阁于是乎居名区之首,列八景之中,名曰“草堂烟雾”。对此,清代朱集义有一美唱,有道是:
烟雾空蒙叠翠生,
草堂寺
草堂龙象未分明。
钟声缥渺云端出,
跨鹤人来玉女迎。
《甘亭十二景》诗刻中,《草堂烟雨》亦为其一,诗云:
烟雨空蒙障草堂,昆卢古刹现毫光。
一乘慧业超千界,万斛明珠照十方。
炉篆氤浮岚雾合,林岩香散野风凉。
回廊细读圭峰纪,遥忆当年翰墨场。
明代巨钟
1956年时,草堂寺有巨钟二口,一为元钟,较小,今已无存;二为明钟,1956年大修中,在内院门外东侧建亭置之,与圭峰碑亭对称。2000年移置新落成之钟楼内,原亭内换置《僧肇碑》。明钟铸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重二吨,高二点六米,口径二点二米,顶部吊环周围开六大圆洞,钟身铸有阳文施主名姓,分四圈各十二块,钟脚一圈饰以浮雕龙风狮子图纹,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多至今完好,清晰可赏。明钟俗称“挂不起来”。据民间传说:当年,为铸这口钟,寺僧出外化缘,老百姓有施铁的,有施钱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有一贫妇,双亲亡丧,丈夫新逝,膝下尚有一儿,孤苦零丁,家无余物。她噙着泪对化缘和尚说:“我家既无铁,亦无钱,炊断已有好几天……”说话间,儿子饿得慌,哇哇地又哭了起来。贫妇心烦,有意唬儿子,便对和尚说:“师傅不嫌,就把这娃带走铸钟吧!”儿子的哭声嘎然而止,和尚也默默地转身走了。钟铸成后,挂起来一敲,那声音尖厉凄凉,似儿唤娘。僧俗皆嫌这钟声难听,从此放下,置于地上,无人再撞。当然,这仅仅是一则民间传说。至于钟声音质不好,这无疑与铸造技术有关。
碑廊
碑廊建于1956年,单檐十二间,面积一百二十平方米,成凹字形,正对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构成草堂寺
草堂寺
内院,院门中开,把全廊分成东西两段,红柱木栏对芳圃,壁间嵌石碑二十一块,大部完好。自西往东,依次是:
1.《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方形,边长零点五五米。碑周有线刻波纹,碑面多风化裂纹,但字体尚可辨读。金正大乙酉岁(公元1225年)仲冬望日住持传法沙门义金重录上石,长安樊世曹刊。
2.《李周李邵杨致祥种古弟诊联双桧》诗碑。高零点七五米,宽零点六九米,楷书。碑缺左上角,文缺三字,据《重修户县志》“金石”卷查核为“具、在、申”三字,又一字(“秋”字)隐约可辨,宋元枯壬申(公元1092年)住持赐紫绍利立。
3.《诗四十字留题草堂逍遥寺》碑,高零/i2k米,宽零点六九米,楷书。碑周有单阴刻线框,字犹清晰可读。由宣德郎知县事百坚题,寺主僧绍利立石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秋九月。
4.章悼题名碑。碑方形,边长零点六米,行草。题名者章悖为北宋大臣,与苏轼志趣相投。
5.孙竦题名碑。碑方形,边长零点五三米,行书。碑文竖行,自左而右,与习惯反。由孙竦题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元月1101年)五月九日。
6.《过草堂暨终南山》诗碑。高零点五七米,宽零点六九米,行书。字体清晰可读,只有二字残缺,共刻诗文四首。北宋祟宁改元(公元1102年)三月十四日吴郡梅泽说之题,宣德郎权知县事崔珙书,住持僧绍利立石。
7.《游终南山杂咏》诗碑。高零点七一米,宽零点五七米,行书。大部分清晰春可读,少许模糊。共录诗文九首,均为通判朝散李驹诸寺留题诗,知县事崔珙书。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元月一日由寺僧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