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还有崇慧、马祖道一、彻闻、白云守端、法演、慧勤、清远、圆智,智海等几十位有名望的大和尚都与三祖寺有缘,或礼佛,或驻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编辑本段
丛林新貌
山门殿
山门殿在三祖山脚,由门厅、耳室和寮舍组合而成。门厅为山门殿的主体建筑,楼阁式,砖木混凝土结构。重檐翘角,顶脊高15米,上饰两条戏珠游龙。两檐之间,镶以木质格棂,并嵌以玻璃。下檐高10米,正厅宽11米,进深7米,三门并立。正门名“般若门”,“般若”,为佛教梵语的音译,意译“智慧”;东边门名“解脱”,为佛教梵文的意译,意为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获得自由自在;西边门名“精进门”,“精进”,变为佛教梵文的意译,意指按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滤净的修行过程中,要不懈地努力。在正门楣上方,悬挂一方由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乾元禅寺”木质原色底衬黑漆大字匾额。门前,置一对2.8米的高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坐狮,威武雄壮。门厅内东西两侧,兀立着7.5米高的“金刚力士”塑像,俗称“哼”、“哈”二将。
通天阶
为山门殿通向天王殿的石级通道。全程60级,宽2.5米,垂直高度15米,坡度为30度角。石阶系采用本山粗颗粒花岗石凿成条石砌成,两旁砌有1.5米高的预制扶手栏板。通天阶两侧,依山势叠砌梯形台式花坛,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坛内种植着四季花卉,姹紫嫣红,幽香扑鼻。
天王殿
天王殿
登上通天阶最后一级石阶,迎面即是天王殿,是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韦驮塑像的殿堂,为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纯砖无梁结构,攒尖6角,内穹无梁,亦称“六角无梁殿”。顶高12米,檐高8米,东西跨度与南北进深均8米。顶端有一盖式“法轮”笼罩其上,与穹顶相扣而不相接,使殿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效果。殿门楣上,嵌有水泥磨砂“天王殿”黑底金字匾额一方。殿门东墙壁,嵌镶国务院于1983年4月9日批准的“全国重点寺庙乾元禅寺”的大理石质匾额一方;殿门西墙壁,亦嵌有怀邑弟子吴福余敬赠的“佛光普照”和“功德福田”的大理石质碑额各一方。殿顶六条瓴脊,饰有六条游龙,象征着中华民族是龙的国度,“六时吉祥”和“国泰民安”之意。天王殿内,居中的供坛上,供奉着铜铸大肚弥勒佛像,四周分别供置6米高的四大天王塑像。与弥勒佛像向背而立的,是铜铸韦驮像——释迦牟尼的护法天神。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三祖寺的大雄宝殿,始见记载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为邑人弟子葛暹捐建,与天王殿同时建成。始为乾元阁,不久阁圯,其子葛永授改建大雄宝殿。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知县李新重又鼎新,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初,东源和尚又予复建。到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15年),巡抚梁世勋又捐资复修,清末与天王殿、宝公殿同时遭毁,俱成废墟。1944年,三祖寺方丈月海、监院宏超将塔前拜殿改建成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其殿基高出天王殿4米,为歇山式殿宇,砖木混凝土结构。殿脊高17米,檐高10米,东西跨度25米,南北进深17.5米。殿内8柱架枋,5枋架梁,朱柱红墙,琉璃黄瓦,飞檐翘角。4壁嵌枋桃梁,4楞桃梁撑角。嵌枋和挑梁上,遍绘龙凤、狮麟等珍禽异兽及奇花异卉图案。正门4扇,窗开8面,均饰以镂格雕花。正门楣上,悬置木质黑底金字赵补初手书“大雄宝殿”匾额一方。
门前丹墀内,分东西对置一对高2米的青灰色花岗石质坐狮石雕。石狮之间,安置一只铁宝鼎。丹墀东西宽25米,南北深8米。南沿中段,建有4米宽的混凝结构的挑台,直抵天王殿后墙。丹墀的东、西、南3南边沿的挑台的东西两沿。砌有汉白玉围栏。栏高1.2米,22柱,柱头及栏板上,均饰有浮雕花卉图案。与大雄宝殿红墙黄瓦相映生辉,热闹中现出清净,庄严中不失典雅。
殿内正厅,供奉一尊汉白玉石释迦牟尼佛像。释迦像的在右,供奉其弟子迦叶和阿难的汉白玉石雕像。释迦像的前面,供置一尊铜铸释迦太子像。在释迦像的背后,是“海岛仙山”的大型浮雕。正厅后侧,分东西供置文殊塑像。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地面均用花岗石铺成。大厅上方,华盖璀璨,霓虹闪烁,锦幡飘动,法幢高悬,置身殿内,神情肃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