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画面150x80厘米,裱幅250x100厘米,着色工笔画:僧璨身材板实,肩披袈裟,双手捻珠,喃喃有词。他那宽阔饱满的前额,皱纹密布的面颊,慈祥和蔼的双目、微微佝偻的身躯,无一不表明他学识渊博,睿智非凡,饱经风霜,历尽艰难。画像今供奉于法堂正厅后壁。
皆大欢喜:画面150x80厘米,裱幅200x100厘米。着色工笔画:布袋和尚身躯肥胖,坦胸露腹,眯缝着双眼,咧开着大嘴;肩扛一柄铲杖,杖挂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布袋,尽情地、舒心地、开怀地、自信地笑着。画像今供于法堂正厅后壁。
笑看人间:画面150x80厘米,裱幅200x100厘米。着色工笔画。作者以粗犷的线条,描绘出一个头戴元宝形僧帽,身着褴褛的僧衣,左手摇晃着一把破薄扇,右手直指万里苍穹,趿着半截漏跟的破僧鞋,瞪着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一瘸一拐、半痴半嗔地傲视世道的“济公活佛”来。那副醉态,那副疯貌,那副癫劲,那副佯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画像今供于法堂正厅后壁。
观自在菩萨:画面180x60厘米,裱幅200x60厘米。此为拓片画:画面上,观世音菩萨立身在汹涌澎拜的万顷波涛之中。她那慈蔼的面容,清静肃穆;柔和的目光,审视万方。画像两边,配以新制的篆书轴联一副,联曰:“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款识为:“释子贺根敬献”。画像今供于藏经阁。
马祖画像:1930年由江西靖安县宝峰寺印行,画幅54x37厘米。画面天头为楷书“唐马祖道一禅师真像”。画面现出:马祖身着深色袈裟,做家禅姿式,双手合于胸前,表情慈祥,目光深远。画面左右及地支部位,有历代僧人赞颂马祖的诗文。因画纸陈旧,字迹难辩。此画现珍藏于三祖寺藏经阁内。
编辑本段
佛教经典
乾隆大藏经刊录
佛教经典是佛教徙进行修持、求得无上智慧、达到真如境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它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经,是由佛陀说出,由其弟子集成的佛的言论,后被译成汉文,取名曰“经”。律,是印度早期佛教时由佛陀及其弟子制定并陆续完善的各种戒律。论,是后世僧人对于经、律理义的诠释、阐发以及对于佛教哲学思想的探讨、研究的言论和文章。经、律、论的总集,则是《大藏经》。1990年,台湾佛教协会通过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转赠给三祖寺一套汉译缩印本《大藏经》,珍藏在藏经阁内。从此,三祖寺有了一套完整的佛教经典而传延后世。
编辑本段
佛事活动
三祖寺佛事活动的开展,均按禅林规制举行,并同时开展汉地佛教寺院共同开展的佛事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活动。在三祖寺的佛事活动中,尤以阿弥陀佛的圣诞日纪念活动|——“弥陀七”最为隆重,它是三祖寺十几年来最活跃、规模最大的佛事活动。佛教徙的“三皈依”、居士的“五戒”也都在“弥陀七”这场佛事活动中举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习俗越来越被人们所事视,有相当一部分习谷活动在三祖寺举行。正月初一,数万计的社会青年拥到三祖寺“出行”,拜佛年,图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万事亨通;三月初三,民间传说是三祖僧璨的诞日,江南、江北皖、鄂等省的信徙,结成一支支数百人的“朝山”队伍,专车来三祖寺。礼谒三祖,谓之“百子香”;九月初九,金秋重阳,一些老人结伴登山礼佛,吟诗唱和。
编辑本段
人文景观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三祖寺也曾以它历史上的辉煌招来了历代达官显贵、墨客骚人。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至于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吕渭,宋代的李师中、周邦彦、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刘基等,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直接吟咏三祖寺的诗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却留下了真迹。
“三祖山摩崖石刻”现存11幅,主要集中在达摩崖壁,其中有宋黄庭坚、明御史大夫李元阳题刻四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现存三百余幅,其中最早的一为唐文学家李翱题刻,一为唐三州刺史李德修题刻;宋朝题刻有一百幅,以王安石、李师中、苏东坡、黄庭坚等刻记最为著名,内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有六幅。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