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卷上(6)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故云不来。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四不生果。阿罗汉。此释有三。一无贼。三界见修烦恼尽故。二不生。不受后有故。三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文三。初举所得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二明无取以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三引已证令信。三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佛赞之。十弟子中善现第一离欲者。三界烦恼但有贪心尽名为欲。非唯欲界二彰已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三却释佛意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阿兰那者。此云寂静。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论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论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断之文三。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二释离相庄严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疑意如前。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二校量显胜二。一约外财挍量广显经胜二。一校量胜劣三。初约多河以辨沙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麦*丏]。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二约多沙以彰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沙河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论云。前已说喻何故复说。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三约多福以显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施感生死经趣菩提大意同前。二释胜所以五。一尊处叹人胜三。初明处可敬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般若说。天帝不在。诸天若来但见空座。尽皆作礼供养而去。窣堵波。此云高显。塔者边国讹语。庙藐也。于塔中安佛形藐。二显人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