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第十文殊述德分。于中二。先述赞。后显德。前中二。先序意可知。后正颂有十三半颂分二。初五叹祇洹中所显示法。于中初二叹祇洹中器世间自在用。次二叹菩萨众生世间自在用。次一智正觉世间自在用。二余颂叹诸菩萨等得法业用。于中初一颂前境界等中所出妙用之内初句叹三世佛功德。次一颂叹前第二句说众生净业果报等。次一超颂出佛化身云等。次一颂于一切佛刹赞佛功德。次一超颂末后转法等。即方便度生是也。次一却颂愿行庄严等。次一颂三世佛严道场云等。末后一颂半颂所叹普贤行等。此等并是祇洹林中当时所现之事。今文殊颂中述赞辨矣。第二显德益中有三。初明所得行体。二一一毛孔下明所得行相。三随其所应下明行胜用。初中由佛三昧照故得此大悲。为利他行体。毛孔光所出尊重身云明大悲之相。就第三胜用中二。初总辨大用。以满法界。二现不可说下别显悲用。于中有五门。一以欣厌二门化。二或于一切世下以十度门化。于中三。初明现处。二为一切众生下正明所现十度。于中初六可知。七从善知时会下明方便度。八悉能供养诸佛菩萨此一句是愿度。九降伏下是力度。十知一切下是智度。三以如是下结法成化。三或现天宫下明以三轮门化。于中四。初明化处。二大悲智下明化心。三或以名号下明化行。于中光明等是身业神通轮。余二可知。四现处处下明化实。谓此菩萨虽遍法界化用摄生。而本不离此佛众处阁内座上。此显不动而普遍繁兴而恒寂静也。四或放化身下以三世间身化。于中初以智正觉身化。无二者为无为无二也。又一身即一切故无二也。二或现声闻下明以众生世间身化。三或现一切城邑等像是器世间身。随其所应结成化用。五或现种种下以三业门化。于中初明身语化。次种种巧术下明意化。后悉现下结成化处。上来从会初至此十段不同。总明本会竟 第二从尔时文殊下明其末会。于中前则不异末之本故。虽卷而恒舒。则后文是也。后则不异本之末故。虽舒而恒卷。即前文是也。是故本末无碍同为一品。意存于此 今通释。此下文略作十门 一叙诸古说 二会数开合 三会主多少 四定会名义 五二位统收 六分成五相 七圆摄始终 八明法界人类 九法界事义 十随文解释 初叙古中诸说极多。难以备举。且叙一二。一家云。此中知识有四十五人。后文殊不立只有四十四人。初一是十信知识。次四十是十住等。四十位知识。次二为等觉位知识。后一是妙觉位知识。以旧无补阙文故但辨四十四五耳。光统等诸德并多同此说。更依一家。总不配位亦不悬科。但随诸会依文散释。即如五台论及意法师等并同此释。此二之中前说于文小违。后说于义无妨。准思可见 二明会数开合者于中有六。一若约所摄之机唯有三会。一摄比丘会。二摄龙王会。三摄善财会。功德云已去并同第三会摄。以所摄之机无差别故。二若就能化之主有五十二会。谓初三及后第五十四普门城会。俱是文殊无别主故。余五十一各别人会。是故约主唯五十二也。三若约能所通辨有五十五会。谓善财有五十三。比丘及龙各有一故。四若约主伴别分有一百一十会。如下文辨。五若约散说所依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会。如后文殊处说。此约引彼三乘机辨。六若约普贤德有十方世界微尘数会。如下结通处辨 三明会主多少者有二重。一若唯就人说有五十四人。谓于五十五会中四会唯一人。谓文殊。又有两会各二人。谓遍友众艺并童子童女。是故会有五十五主有五十四。二若约会显人有五十七人。谓于五十五会中二处各加一。谓遍友等可知 四定会名义者。问此等诸会并无佛说。何得为经。答此等并是传法菩萨。结集当时求法说法诸菩萨事。同上本会所现祇洹自在等法。令彼大众睹已入法。虽无佛语岂亦非经。问前本会中佛虽无说。诸所现事并在佛会之中。今此乃在远方异处说。非佛说。复不对佛。岂得为例。答虽在远处而不离本会。是故常在佛前。如上文中祇洹林内。一一境界尚摄十方一切佛刹。况此诸处而不摄耶。是故此五十五会不出本故名为一会。谓入法界品也。问既此诸处并在祇洹。下文善财应见普贤及佛大众在此重阁。何故乃见在金刚道场。答以觉树金刚为八会本故。是故不动觉树遍诸会处。寻末见本。还在此故。又此会初普贤及佛在祇洹中。更无移动见之觉树。即此祇洹亦在树下。思之可见 五摄二位者。此五十五会二主统收。初文殊至后文殊。是文殊位属般若门。后普贤一位属法界门。非般若无以入法界。是故善财创见于文殊。非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是故善财终见于普贤。是故二人寄二位以明入法界。又前文殊即法界甚深义。后普贤显法界广大义。是故二门相影具德。问前中亦有功德云等余善知识。何故乃云总是文殊。答皆是文殊摄化德故。悉从文殊智慧大海所出世故。是故下文或云文殊教我相黡法等。弥勒亦云。汝今得见诸善知识来我所。皆由文殊师利之所摄受(勘之)是故有形文殊作开觉之初缘。无相妙德结终之妙趣。于中有三。初一明始起于先际。二从功德云下明善修于中际。后文殊明终归于后际。此亦是一周之行相耳。就中际中。初四十人明位内行缘则寄四十心位。后十明位后行缘即位外所修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