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虽有根境至便成无用。此破外救也。经部救云。根之与境若发识时名为三和。不发识时名为六根.六境。遮彼云。虽有根.境不发于识可三和外别说根.境。识若起时定托根.境。若有识起即是三和。如何说三和外更说六触 论。有余救言至总立为触。有余经部救也。此师意说。根.境有不生识即非识因。识有不托根.境非根.境果今详此释。若未来实有此义可然。若法现在即无斯理。虽复有处无识。无有识不依处。识生必托根.境起故。此以是未来.彼同分。不生与根合识也。是不正义 论。说离三和至出现乐等。此有部通经也。有两释。第一释云。我部所诵经文异此。不言三法聚集和合名为触也。第二云。三法聚集和合是生触因。令说此名触。是因取果名。如说诸佛出世能生乐故名乐 论。如是展转至说有别触。结前有部也 论。即前六触复合为二。已下第二明二触也 论曰至就所缘立。此释二触也。有对触名从所依立。以所依根是有对故。增语触名从所缘立。所缘境中异于五识不唯缘义。意兼缘名故名为增语。增语谓名。五不缘名。意增名故名为长境。此从所缘长境为名了是青者。了青名也。即是意识遍缘名.义 论。有说意识至就相应立。述异说也。此师说。意识缘境因语为增上故方能缘境。此即意识名为增语。触与增语相应故名增语。此从相应名增语触 论。即前六触至复成八种。已下第三明八触也就中有三。一明等相应触。二爱.恚相应触。三受相应触 论曰至无覆无记。此明第一明.无明.非二相应三触也 论。无明触中至共相应故。此明第二爱.恚触也。一切染触名无明触。一切染中爱.恚数行。故于染中别标此二 论。总摄一切至不乐受触。此明第三顺受触 论此三能引至名为顺受。释顺受也此有三释。一能引受故。因于触境若违.顺故。二以是乐等受所领故。三以能为受行相依故。受起行相依于触故 论。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重问后二 论。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答也行相极似触。释上乐等受所领故依触而生故。释上能为受行相依 论。如是合成十六种触。总结上也 论。受何为义。已下第四释受支也。于中有三。一正释受支。二明意近行。三义门分别。此下第一正释受也 论曰至但依心故。此从六触分六受也。复就所依合其六受为二受也 论。受生与触为后为俱。经部问也 论。毗婆沙师至俱有因故。有部答也 论。云何二法至义可成立。经部责也。生既同时于俱有法如何有力。受若未生。触亦未有。如何生受。触若已生。受亦已生。已生之法有何功能触生于受 论。如何不立。有部反问经部师也 论。无功能故。经部师出不立因也 论。于已生法至重说何用。有部责经部因与宗同也。如说声是无常。以生灭故。生灭。无常。义意无别。如何非因证无常宗。汝言二法俱时而生。宗即是二法相望无功能义。我今问汝不立所因。还重答言无功能故。与前何别。重说无用 论。若尔便有互相生失。经部转破也。二法同时而生如何互为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不应道理 论。许故非失至亦互为果。有部答也。我宗许二互为因果今详。此答与本文不顺。本诤触生受义。此即不是二互相生。与俱有因。义意有别。何因有部作此释耶。今释此疑。虽本问触生受义。而今我便别诤同时因果。有部许有。经部不许。故有部以俱有因答 论。仁虽许尔至受所生触。自此已下经部出过。一违教失。二违理失。此即是初违教失也 论。又此义非理至先意后识等。此第二出违理失也 论。先后因果至有所造色。有部救也。因果有二。有同时。有异时。如所引教理即是异时因果。我宗亦许有极成同时因果。如眼根.色境.与识同时。而根.境生识。非识生根.境。四大.造色如影与芽岂非俱有。而芽.大种生影.造色。非影.造色生芽.大种。此亦有教理也今详。此释与本文相顺也 论。此中亦许至何理能遮。经部通也。四大造色。五识依根。亦许前后何理能遮 论。如影与芽岂非俱有。有部不能遮前教理引出同时因果法也 论有说触后至缘触生受。述经部宗上坐释也。此师意说。后念识依前念根.境生。第一念根.境第二念识生。即于此时三和合触。此触即用三和为体更无别法。至第三念方生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