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何与意相牵数行。问也 论。或爱或憎或不择舍。答也 论。为对治彼至知法亦尔。此引证也。既六恒住对彼喜.忧.舍三。故知此三唯染污。与意相牵数行境故治彼名住 论。非阿罗汉至故作是说。证唯染也。既说罗汉有六恒住。无数行境。故知罗汉善喜.舍非意近行也 论。又即喜等至谓诸善受。重引经证言。喜等者等取忧.舍。此三若染污者缘色等六成十八耽嗜。此三若善缘色等六为十八出离。合为三十六也。此是大师所说非余能说。故言大师句也。善受既非耽嗜。明非与意相牵数行境也。婆娑四十六明六恒住。一百二十九。一百九十。明耽嗜受。正理救云。如何定知于诸境界或爱或憎或不择舍方是近行。非如先说诸离欲者。或阿罗汉。于有漏事虽全分断而有有漏喜等现行。不名近行此有何理。又以何缘。唯六恒住远分所治贪等相应杂染喜等方名近行。非余有漏善喜等受。又彼自说差别言故。非染近行定有极成。谓彼自言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作是说。即以许有非染近行非六恒住正所遮遣故。毗婆沙所说近行非与正理契经相违。又诸有漏皆名杂染。既许杂染皆名近行。与此宗义有何相违婆沙一百三十九云。若生初定成就欲界一法舍意近行。即通果俱。总缘色等为境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成就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今详。三解据义各别不相违也。第一师据化事心唯法舍近行。此心不唯缘一境故。第二师说。据化事心.及发身.语业心。唯缘色.声故。第三师说。通六近行。通取化事.发业及余通果心。亦容别缘六境界故有人云。初师为正。初师意发业心亦兼缘能造触故者。非也。若能造触亦心缘。起善.恶二业例亦应然。应同所造通其善.恶 论。如是所说至无量差别。略说受支如上所说。若广分别无量不同 论。何缘不说所余有支。自此已下余指别文 论曰至随眠品当说。指余文也 论。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自此已下有两行颂举喻显也 论曰至烦恼业事。此中烦恼总有五喻。此文即是第一喻也 论。如龙镇池至相续无穷。第二喻也 论。如草根未拔至趣灭灭还起。第三喻也 论。如从树茎至数起惑业事。第四喻 论。如糠裹米至应如是知。第五喻也 论。如米有糠至能感异熟。此中明业总有三喻。此所举文第一喻也 论。如诸草药至更不招异熟。第二喻也 论。如花于果至应如是知。第三喻也 论。如熟饮食至应如是知。喻异熟果也。并如文可解 论。如是缘起烦恼业事。已下一颂。大文第九明四有余义 论曰至无润功能。此明生有唯染污也。然通一切。若生欲界即三十六。色无色界各三十一。皆能结生。不简上缘.无漏缘等 论。然诸结生至现起缠垢。明除随眠余缠.垢等不能结生 论。虽此位中至烦恼现起。明结生位心虽昧劣。由数习力邪见等惑皆能现起 论。应知中有至犹如生有。此明中有结生刹那同生有也 论。然余三有至善染无记。明余三有通三性也 论。于无色界至可立中有。明无色界无中有所以也 论。颂中不说至许具四有。释颂意也 论。有情缘起已广分别。已下三行颂大文第二明四食也 论曰至由食而住。此明四食是佛说也 论。何等为食。问 论。食有四种至四识。列四名也 论。段有二种至翻此为粗。此释段食。于中有三。一问细粗。二明界系。三明体性兼释名。此文初也污虫者。谓因津污湿气而生。即细湿生虫。余文可解 论。如是段食至生上界故。此文第二界系分别。正理论云。非上界身依外缘住。色界虽有能益大种。而非段食。如非妙欲。如色界中虽有微妙色.声.触.境。而不引生增上贪故不名妙欲。如是虽有最胜微妙能摄益触。而毕竟无分段吞啖故非段食。虽非段食摄。而非无食义。如喜虽非四食中摄。而经说为食。以有食义故。如契经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极光净天。若尔欲界亦应唯口分段吞啖方名段食。不尔。欲界吞啖为门。余可相从立此名故。非于色界小有吞啖。可令余触从彼为名。是故二界无相类失。若人生在北俱卢洲离段吞啖寿岂断坏。虽不断坏。而所依身形色疲损苦为存活。若尔何故彼由食住。香等为食非要吞啖。彼定常嗅如意妙香。或触可爱风等妙触。又彼身中有能益暖。或非欲界皆资段食。亦非段食定唯欲界。从多。就胜。故作是言。下有。上无。不应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