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疏 第二十四卷(3)

论。谓若于静虑至方般涅槃。此第一释乐慧上流 论。即此复有至遍没异故。开乐慧为三也。谓全超.半超.一切处没 论。言全超者至是全超义。释第一也

  论。谓若于静虑至方般涅槃。此第一释乐慧上流
  论。即此复有至遍没异故。开乐慧为三也。谓全超.半超.一切处没
  论。言全超者至是全超义。释第一也。与正理同
  论。言半超者至一导师故。释第二也。与正理同
  论。言遍没者至故名遍没。释第三也。与正理同。婆沙一百七十四云。问如说退住初静虑生梵众天。作全超.半超.一切处没上流。彼若退住第二静虑生少光天。退住第三静虑生少净天。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等。彼亦得作全超.半超.一切处没上流不耶有说不得。以生梵世。于上不还所应生处无缺减故。依彼建立全超.半超.一切处没。若退生上地处便缺减故。不依彼立全超等有说彼亦得名半超。以超少分中间处故有说亦得具名三种。彼说从欲界没随生何处。即于彼上所应生处。亦可施设全超.半超.一切处没故问若不还者欲界没生无色界。亦得作全超等不有说不得有说彼亦得名半超有说彼亦具名三种。此中所以皆如前释虽无评文。后二说正。摄人尽故。又上不至色究竟等。亦此三摄。下不从初定故亦此摄。即于此中复说为超。于理无失。若通生处已下。即但名半超。若唯说生处已上。亦有全超义。既有遍没及半超者。故知。先于欲界得杂修已。后生色界经六七生亦得。由先习故后起杂修。正理论云。言遍没者。谓于色界爱味多故。一切处生。由彼遍于四静虑地十六处所。一一皆有下等爱味。为感生缘。从梵众天一一处所一生没已。至色究竟。方般涅槃故名遍没。由此义准。初静虑中大梵所居非是别处。即是第二梵辅天摄。若异此者。大梵所居僻见处故。一导师故。必无圣者于中受生。遍没.半超应无差别
  论。无不还者至况有生于下。释不还义。与婆沙同
  论。应知此谓至般涅槃者。结乐慧也
  论。余于静虑至方般涅槃。释乐定也
  论。二上流中至有差别故。释二名也
  论。二上流者至极七返生。释二上流未至色究竟天及有顶天。皆容中间般涅槃也。如生二.三.四天等处中间般涅槃者。是半超摄。虽不隔越。以超生故亦名半超
  论。此五名为行色界者。此即总结行色界也
  论。行无色者至有差别故。释乐定也。差别有四。谓生般.有行.无行.上流。准此论文。行色界中有二种别。一得杂修生五净居。二不得杂修生色界已后生无色行无色者。在欲界中离色染已生于无色。即是乐定有二种也。一生色界已生于无色。二不生色界生于无色
  论。此并前五至并前六为七。结七数也。即是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行色上流。六行无色上流。七现般。若加转生即有八种。现般分二即有九种。若不生色界。虽有转生亦名现般。或开为二正理又云。或应总立九种不还。谓现涅槃分为二种。一于先位善辨圣旨。二临终时方能善辨总成八种。更加转生故成九种言转生者。谓于前生已得预流。或一来果。于今生内方得不还。前现般言唯目现世。初得入圣至涅槃者
  论。于行色界五不还中。下一颂。第二明九不还也
  论曰至有差别故。此分那含为三别也。谓中般.生般.上流为三
  论。云何三种至对所显故。此分中般为三别也
  论。生般涅槃至名为生般。此分生般为三别也
  论。于上流中至有差别故。此分上流为三别也
  论。然诸三种至无杂乱失。此中般中。速是才生中有。非速是次。经久是后生般中初生即般是速。有行是次。无行是后上流三全超是速。半超是次。遍没是迟
  论。如是三种至经久不同。明分三九因也
  论。且总成三至根差别故。此总分三由三因也。唯有起业是中般。有起.生业是生般。有起.生.后业是上流又下烦恼是中般。中烦恼是生般。上烦恼是上流又上根是中。中根是生。下根上流
  论。此三一一至成三九别。此明三九三也。中般分三。由根.惑别。其业是同。无生有起故。生般三种亦由根惑有三。不由业也。同有起.生.业故。后三具由惑.业.根也。根.惑可知。业有三者。全超唯有顺后受业一生。半超有顺后业次多。一切处没顺后受业最多。故言亦由顺后受业有差别故分成三种下结可知
  论。若尔何故诸契经中。下一颂。第三明七善士趣
  论曰至且立为一。列七数也。生中二般各三为六。更加上流足前为七
  论。何独依此至有学圣者。问也。何故唯不还立七善士趣。不依前果立善士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