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疏 第二十四卷(6)

论。如未至摄至应知亦尔。类释余五地以缘境同故数亦不异 论。空处二十八至互为因故。释上三地数渐减也。无色不缘下地。故无法智除八行也。不缘四

  论。如未至摄至应知亦尔。类释余五地以缘境同故数亦不异
  论。空处二十八至互为因故。释上三地数渐减也。无色不缘下地。故无法智除八行也。不缘四静虑灭。又余十六行总除二十四行。由此唯有二十八。识处更减四行。二十四。无所有处更减识处四。所以唯二十
  论。有说此定至增二十八。第二师释。有八十种。此师八地道别缘故。加前二十八行有八十也
  论。如未至应知亦尔。类释余五地也
  论。空处四十至二十四。明无色渐减。空处无二法智。及除四灭.四道。总十谛一一有四故除四十。识处减八。谓灭.道各四故三十二。无所有处又更除八。故二十四也
  论。复有欲令至增百一十二。第三师说。此师除灭与初师同。缘灭有异。许总别缘故。别缘如前。总缘者两两合成七。三三合成六。四四合成五。五五合成四。六六合成三。七七合成二。八地合缘成一。总有二十八谛。谛有四行。总计一百一十二行。加初五十二。总有一百六十四。此一百六十四。必不并生。随一现起
  论。如未至摄至应知亦然。类释余五地。缘境同故。同一百六十四也
  论。空处五十二至无所有处二十四。释无色也。空处唯缘四地灭。总别十谛四十行。道类四行。苦.集八行。总五十二。识处缘三地灭。总别六谛二十四行。苦.集.道类十二行。合有三十六。无所有处缘二地灭。总别有三谛十二行。苦.集.道类十二行。总二十四也总九地有一千九十六金刚喻定不同。随依一种皆能断非想第九品惑问三说中何说为正答正理论云。彼俱非理。道必总缘。灭唯别缘。前已辨故道必总缘。破第二师灭唯别缘故破第三师。即是初说为正。婆沙二十八评云。如是说者。依未至定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准此。即是第三为正。即是婆沙许总别缘灭。正理唯别缘。论意各别不可和会
  论。若就种姓至如理应思。且就一人分别。依其后说。有一千九十六金刚喻定。若就种姓又成六倍。如是根等分别如理应思
  论。此定既能至尽智令起。明金刚喻定引生尽智
  论。金刚喻定至故名尽智。释尽智名。由与诸尽得最初生故。名为尽智
  论如是尽智至得无学名。释无学也。为得别果。所应学者名为有学。诸阿罗汉虽为得利根及诸功德。有所应学。然无为得别果所应学故。名为无学。舍其钝果得利果者。即是得前所舍之果。非是别异得果。不名为学
  论。即此唯应至阿罗汉名。释应供也。阿罗汉亦名应供。即彼尽智。与一切尽得俱生故。名为尽智。正理论云。或此尽言显一切尽。谓第九品及前余惑皆得择灭故。名为尽智即尽智已去皆不为别果学故。总名无学。即此应为他事。应受供养。故亦名阿罗汉
  论。义准已成至皆名有学。准无学释有学也
  论。何缘前七得有学名。重问
  论。为得漏尽常乐学故。答。为得漏尽以简练根等
  论。学要有三至为三自体。出学体。有学之人依此三种求漏尽也
  论。若尔异生应名有学。难也。异生亦求漏尽有戒.定.慧。应名有学
  论不尔至失正学故。释也。有二因一未如实见故者。四善根中虽见谛理。不如实见。不分明故二忍位已前容退失故
  论。由此善逝至重说学言。引经重说学言。显不退也
  论。圣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学。问也。婆沙一百七十六云。谓学住本性有二因缘名住本性。一守贤善性而无退转。二守自分德而不进修此中住本性是第二也或可。非是婆沙二释。此住本性是有漏心。既以无漏为学。圣者住本有漏性心。既无无漏学。如何名有学
  论。学意未满故至常随遂故。答也。有两因一虽暂无无漏学。学意未满名为有学。如行者暂息不名已到而名行者二无漏学得常随遂故。由得学法名为有学
  论学法云何。问学法也
  论。谓有学者无漏有为法。答学法也
  论。无学法云何。问无学法
  论。谓无学者无漏有为法。答无学法
  论。云何涅槃不名为学。问。因何有学法唯取有为无漏。简去涅槃
  论。无学异生亦成就故。答也。择灭无为。若是有学。因何异生无学皆得成就。若是有学即杂乱也
  论。此复何缘不名无学。问也
  论有学.异生亦成就故。答也。有学.异生皆成择灭。若是无学即杂乱也
  论。如是有学至阿罗汉果。总分学.无学为八人也。由向.及果各有四故。此即以所成法向.果别故。说人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