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七卷(4)

论。三由所缘至为所缘故。第三义也 论。四由平等至作利乐故。第四义也 论。五由上品至能齐此故。第五义也 论。此与悲异由八种因。已下第三明与悲异

  论。三由所缘至为所缘故。第三义也
  论。四由平等至作利乐故。第四义也
  论。五由上品至能齐此故。第五义也
  论。此与悲异由八种因。已下第三明与悲异有八因也
  论。一由自性至哀愍异故。大悲无痴为性。悲无嗔为性故。余文可解
  论。已辨佛德。已下一行颂。第五明佛同.异
  论曰至等究竟故。长行中有三节。一明同。二辨异。三述德。此即初也
  论由寿种性至法住久近等。第二辨异。文有五节。一总明异别明有四。一由寿。二身量。三种性。四等言。释此四文复有四种。如文可解
  论。如是有异至机宜别故。述异因也
  论。诸有智者至深生爱敬。自此已下第三述德劝敬令发菩提心也
  论。其三者何。问三德也
  论。一因圆德至三恩圆德。列三名也
  论。初因圆德至修无慢故。开初因圆德四。如文可解
  论。次果圆德至色身圆德。第二开果圆德为四。谓智.断.威势.色身也
  论。智圆德至无功用智。复开果圆德中智圆德为四。一无师智者。谓成佛时无师故。二一切智者。谓缘共相理至极故。三一切种智者。知一切种差别法故。四无功用智。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起时不须加行故
  论。断圆德至并习断。开果圆德中第二断圆德为四。初断与二乘同。三乘无学同断一切烦恼故。此异菩萨也。二一切定障断者。简异菩萨.二乘。无量三摩地。菩萨.二乘不得故。三毕竟断者。显不退。四并习断者。明二无知尽
  论。威势圆德至希奇威势。开果圆德中第三威势圆德为四。此四明不思议神足四种不同
  论。威势圆德至必能伏。更开威势圆德为四。前四明神变。后四明调物
  论。色身圆德至踰百千日。开果圆德中第四色身圆德为四
  论。后恩圆德至善趣三乘。开果圆德中第三恩圆德为四。有二种四。一解脱三恶趣为三。解脱生死为第四。二安置善趣为一。安置三乘为后三
  论。总说如来圆德如是。结上总说三德
  论。若别分析至说乃可尽。叹别说多也
  论。如是则显至如大宝山。总叹佛德
  论。有诸愚夫至不能信重。明愚不信知
  论。诸有智者至彻于骨髓。明智深信
  论。彼由一念至究竟果故。明信利益
  论。如薄伽梵至后必得涅槃。引颂证也
  论。已说如来至共功德。已下一行颂。大文第二明共功德于中有二。一与圣共。二兼凡共
  论曰至随其所应。列上共德
  论。谓前三门至亦共异生。列二种共也。一共圣人。二兼共异生。正理论云。虽佛身中一切功德行相清净殊胜自在。与声闻等功德有殊。然依类同说名为共(已上论文)
  论。前三门中且辨无诤。已下明唯共圣人于中四门。一无诤定。二愿智。三无碍解。四得差别。此一行颂明无诤定
  论曰至生贪嗔等。明圣人起无诤智意。正理论云。有阿罗汉。忆昔多生受杂类身发自他惑。由斯相续受非爱果。便作是念。有烦恼身。缘之起惑尚招苦果。况离烦恼具胜德身。思已发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嗔等。此智但以俗智为性。缘他未来修断惑故。非无漏智此行相转。若无诤体是智所摄。如何说习无诤等持。此不相违。一相应品有多功德随说一故。如一山中有种种物。随举一种以标山名。理应无诤是智所摄。护他相续当来惑生。巧便为先事方成故(已上论文)
  论。此行能息至得无诤名。释名也。然一切诤总有三种。蕴.言.烦恼有差别故。蕴诤谓死。言诤谓斗诤。烦恼谓百八烦恼。由此俗智力。能止息烦恼诤故。得无诤名
  论。此行但以俗智为性。述非无漏。十六行故
  论。第四静虑至最为胜故。述依地也
  论。不动应果至他身烦恼。述性及果退及有学。尚不自防起烦恼过。况能止息他身烦恼
  论。此唯依止三州人身。述依身也
  论。缘欲未来至总缘境故。明所遮烦恼唯迷事也
  论。辨无诤已次辨愿智。已下半行颂。第二明愿智
  论曰至故名愿智。释名。此即愿之智。故名为愿智
  论。此智自性至为所缘故。明与无诤定有同异也
  论。毗婆沙者至如田夫类。明因比智知无色也言观彼因行及彼等流者。谓先以余智。审观彼前因。及彼后等流。有此智生引真愿智。或观欲.色死生时心。比度而知所生.从处。由如田夫见种子时知后苗也。及见苗时知先种子。正理论云。若尔何故立愿智名。有学.异生亦能知故不尔。所知定.不定故。而闻传说。诸大声闻记未来事有定.不定。定者是愿智。不定者非愿智一解愿智实知未来。谓先起比智观过.现世。准度未来引愿智生方能真见。即由此故能知无色。谓先观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引真愿智。或观欲.色死生时心。比度而知所生.从处。引生愿智方能实知第二解云或比智知亦无有失。以证比智所缘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证。是则愿智应不可言力能遍缘三界.三世。准此缘三界三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