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十卷(12)

定相缘第二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

  定相缘第二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又大宝积经云。菩萨修定。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修定不味不着。舍离染心。不求己乐。三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修定能与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萨。乐于头陀乞食。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骜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智度论云。三昧有二种。一佛三昧。二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但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于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诸佛要集经中说云。尔时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从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而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人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菩提意。是女因弃诸盖菩萨。初发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弃诸盖菩萨。于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经文。叹修定法。自外具明坐禅。大小乘观法仪式。备存十卷观门内。学者别寻。非此明了
  智慧篇第六(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三品次第。智曰无愚。故经言。五度无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释论又言。佛是众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故外书云。睿哲钦明。乃称放勋之德。仁义礼智。方曰宣尼之道。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能排巨暗。譬满月之照三途。巧遣众毒。似摩柢之除万恶。岂可任其恒没守此长迷。取相交缠。我心萦结。常多有爱。恒富无明。未达因缘。不修对治。所以郁郁慢山殆高嵩华。滔滔爱水遂广沧溟。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神黄神白。我见我知。一脚恒翅。五边长炙。食草学牛。啖粪如犬。或盛谈下谛。宁识中道之宗或封执四违。岂悟大乘之旨。或谓冥初生觉。其外不知。世间定常唯此为贵。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槃。计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戆昏瞢。庸昧顽疏。看指求月。守株求兔。薰莸未辩。宁分菽麦。虽知欢笑。将[學-子+禺][學-子+禺]而不殊。徒识语言。与狌狌而不异。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见。五住烦恼未减一毫。百八使缠森然尚在。是故大士。为求八字。不惜躯命。恐在缘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缘第二
  如华严经云。菩萨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不惜身命。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小火坑。而得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