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7)

论曰。寻第二体离阿梨耶识不可得 释曰。第二识缘第一识起我执。若离第一识此识不得起。故知有第一识今成就第二识。为显第一识故 论曰。是故阿梨耶

  论曰。寻第二体离阿梨耶识不可得
  释曰。第二识缘第一识起我执。若离第一识此识不得起。故知有第一识今成就第二识。为显第一识故
  论曰。是故阿梨耶识成就为意。依此以为种子余识得生
  释曰。离第一识无别识体为第二识。因及生起识因。佛说心名。此名目第二识。佛说识名。此名目六识。佛说意名。此名目第一识。何以故。第二识及生起识。若前已灭后识欲生。必依第一识生及能生自类故。说名意根
  论曰。云何此意复说为心。多种熏习种子所聚故
  释曰。第一识或名质多。质多名有何义。谓种种义及滋长义。种种者自有十义。一增上缘。二缘缘。三解相。四共作。五染污。六业熏习。七因八果。九道十地。此义中各有多种义故名种种。滋长有三义。一由此十法聚集。令心相续久住。二此心能摄持一切法种子。三是种种法熏习种子之所滋长。种子者。谓功能差别因。所滋长者。谓变异为三界。由此义故。佛说第一识亦名质多
  论曰。云何于声闻乘不说此心相。及说阿梨耶阿陀那名。微细境界所摄故
  释曰。问各问名体。答通答两问。此识于所知中最微细。以非二乘所缘故。此识亦是境界。若求佛果人必须通达此识。此识是应知等九义所依藏故。故名所摄。复次菩萨有微细境界藏。此识难解。故属微细境界藏摄
  论曰。何以故。声闻人无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
  释曰。何故于声闻乘不说微细境界。声闻人不作正勤求知如来境界。修行唯为自利故。诸声闻人惑障由苦等智粗浅观行。可得除灭
  论曰。是故于声闻人离此说由成就智。令本愿圆满故不为说
  释曰。诸佛见声闻人少欲知足。求除自惑障。此障若离此智由余智可得灭除。本愿得成。不为解脱他障不发愿求如来法身。修行微细甚深道。故不为说
  论曰。诸菩萨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故佛为说
  释曰。诸菩萨求灭自他惑障及智障故。修行正勤故。为诸菩萨说
  论曰。何以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
  释曰。若离甚深微细境。十种次第修则不得成。若离此修心。烦恼易除法身易得。无有此义
  论曰。复次此识于声闻乘。由别名如来曾显
  释曰。复有别道理可信此识是有。何以故。于声闻乘此义由别名。处处显现
  论曰。如增一阿含经言。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梨耶。习阿梨耶。着阿梨耶。为灭阿梨耶。如来说正法
  释曰。初句略说根本。后以三句约现在过去未来。更广释之。着阿梨耶者。约现在世。习阿梨耶者约过去世。爱阿梨耶者。约未来世。复有别释。喜乐阿梨耶是现在世。云何现在世。喜乐阿梨耶由过去世着阿梨耶故。由过去现在数习阿梨耶。是故未来爱阿梨耶。复次或执此四句义不异。若不异云何有四句。如决定藏论所明。有二种爱。谓有爱无有爱。有爱即三界爱。无有爱谓爱三界断。喜乐者若人生在欲界。缘已得尘生喜缘。未得尘生乐著者。若人生在色界。未离欲色界。贪着色界生及色界尘由已得色界定。于定生染。不乐所未得定。于中执为解脱故说名著。习者若人生无色界。未离欲无色界。先且观欲界过失。生色界欲。后观色界过失舍色界欲生无色界欲。此欲由习诸定所成故说名习。此三名有爱依常见起。爱者若人多行恶。畏受苦报。或执断见求不更生故。说名爱。此一即无有爱。依断见起。或约四倒释四句或约四爱释四句。即饮食衣服住处有无有爱。或欲显自法辩令弟子得法辩因。或欲显一义有多名。或欲令钝根人。若忘此义由别名还得忆。或欲令钝根人因重说名故得解。或欲令别方弟子若不解一名。由余名得解故说四句。名异义同
  论曰。世间乐听
  释曰。依信智两根
  论曰。故属耳
  释曰。显离散乱心。即是定根
  论曰。作意欲知
  释曰。显起恭敬不放逸。即是念根
  论曰。生起正勤
  释曰。因此起勇猛。舍恶取善即是精进根。此中所明是即三慧
  论曰。方得灭尽阿梨耶
  释曰。此明道果。即是尽无生智
  论曰。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
  释曰。如教而行。是名受行如来所说名句味称正法。名句味所目义称似法。复次正法谓正说。似法谓正行正得。复次正法以阿含为体。似法以所得为体
  论曰。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法于世间显现。如本识此如来出世四种功德。经由别义。于声闻乘此识已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