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第九卷(3)

释曰。有四障为散乱因。一弃舍障。二远离障。三安受障。四数治障。由贪着故不能弃舍。由贪嗔痴生十恶故不能远离。由嗔恚故不能安受。由贪嗔痴等烦

  释曰。有四障为散乱因。一弃舍障。二远离障。三安受障。四数治障。由贪着故不能弃舍。由贪嗔痴生十恶故不能远离。由嗔恚故不能安受。由贪嗔痴等烦恼故不能数治。由此四障故心散乱。前四度能对治此四障故。四度是不散乱因。复次以五盖为定障。四盖障定因。一盖障正定及定所发慧。贪掉悔嗔睡眠四盖。是散乱因。障前四度。四度对治此四盖故。四度是不散乱因。疑缘境不决故心散乱。定心决守一境故。疑障正定。由疑不见理故。障定所发慧故。以定慧对治于疑
  论曰。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由依止此不散乱故。能如实觉了诸法真理。一切如来正法皆得生起。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立波罗蜜有六数。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由戒波罗蜜不损恼众生。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辱。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灭彼恶根。由此利益因。一切众生皆得调伏。次彼心未得寂静。为令寂静。已得寂静为令解脱。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由此六度菩萨善教众生
  释曰。善教有二义。一如理为说故名教。二恒为说故言善教
  论曰。故得成熟。是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立波罗蜜有六数。由如此义。是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
  相章第三
  论曰。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
  释曰。何故作如此问。世间二乘菩萨皆有施等六行。若不明菩萨所行六波罗蜜相。云何得知此是波罗蜜。此非波罗蜜。是故须问波罗蜜相
  论曰。由六种最胜。六波罗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无等。谓依止无上菩提心起
  释曰。此明所依止有异。世间及二乘行施等。不依止无上菩提心起。唯菩萨行施等。必依止无上菩提心起故。以依止无等。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二由品类无等。谓一一波罗蜜略说皆有三品。菩萨皆具修行
  释曰。此明所缘事有异。不等世间及二乘。无有能行施等具足品类。谓外内及内外。若菩萨行施等必皆具足品类故。以品类无等。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三由行事无等。谓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菩萨所行诸度。皆为成此二事故
  释曰。此明行事有异。菩萨行六度有何能。先为生众生现在未来世间乐。后随根性。生众生三乘道果。世间及二乘行施等。但为安乐利益自身尚不成就。何况能安乐利益众生。故以行事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四由方便无等。谓无分别智。菩萨所行诸度。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
  释曰。此明方便有异。于三轮清净。名菩萨方便。于三轮清净即是无分别智。菩萨由此智。不分别能施受施及所施财物。世间及二乘。不能舍三轮分别。是故起我爱及着财物。于他不能平等故。以方便为菩萨所行六度相。戒三轮者。离众生事时分别。忍三轮者。离自他过失分别。精进三轮者。离众生高下事用分别。定三轮者。离境众生惑分别。般若三轮者。离境智众生分别
  论曰。五由回向无等。谓回向无上菩提。菩萨所行诸度。决定转趣一切智果故
  释曰。菩萨若行施等先作是心。我以此物施与一切六道众生。此是众生财物。我为彼行施。愿彼皆得无上菩提。此施由回向。令他得无上菩提故。此施行永无有尽。若行余度亦皆回向。世间及二乘无回向故。以回向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六由清净无等。谓惑智二障永灭无余。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尽故
  释曰。此中显二种清净。一显清净因。二显清净位。清净因者。因灭惑智二障故。施等事清净。清净位者。先于地前渐除惑障。后登初地渐除智障。此两处名分分清净。即是因位。若至佛果六度圆满。名具分清净。即是果位
  论曰。施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
  释曰。此问欲何所显。欲简别是波罗蜜及非波罗蜜相
  论曰。有是施非波罗蜜
  释曰。谓离依止无等等六相行施。此施非六度所摄故。但是施非波罗蜜
  论曰。有是波罗蜜非施
  释曰。谓具依止无等等六相。行戒等余度
  论曰。有是施是波罗蜜
  释曰。谓具依止无等等六相行施
  论曰。有非施非波罗蜜
  释曰。谓离前三句。别行无记及不善等。皆是第四句摄
  论曰。如施中四句。应知余度亦有四句
  释曰。如施简别是非。余度亦应如此简别
  次第章第四
  论曰。云何说六波罗蜜。如此次第
  释曰。此或由疑故问。或由不解故问。疑故问者。一切所行必先由智知因果已方起正勤。由此二因。随其所欲则皆能行。是故应倒次第及无次第。由有此疑是故须问。由不解故问者。若人欲修众行。未知浅深难行易行。浅则易行。深则难行。易应先学。难应后学。为知此义。是故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