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 第九卷(3)

菩萨具此障 多种过失起 释曰。彼四梵所对治具有四障。如其次第。一嗔二恼三忧四欲。由如此障梵无体故。若有此四复生多种过失。问多失云何。偈曰

  菩萨具此障  多种过失起
  释曰。彼四梵所对治具有四障。如其次第。一嗔二恼三忧四欲。由如此障梵无体故。若有此四复生多种过失。问多失云何。偈曰
  如是诸烦恼  起则有三害
  自害亦害彼  及以尸罗害
  释曰。此偈显示三害过失。一自害。谓自苦思作。二他害。谓他苦思作。三尸罗害。谓俱苦思作。偈曰
  有悔亦失利  失护及师舍
  治罚并恶名  如是六呵责
  释曰。此偈显示得六种呵责过失。一者自呵责。由有忧悔故。二者他呵责。由失利养故。三者天呵责。由失拥护故四者大师呵责。由大师所舍故。五者梵行呵责。由智慧梵行人如法治罚故。六者十方人呵责。恶名流出故。偈曰
  后身诸难堕  梵住今亦退
  心数亦苦得  复次三过生
  释曰。此偈显示后得三种过失。一者堕难。由此恶业得。后世恶报故。二者退行。由已得退及未得退退失现在未来梵住故。三者苦生。由心数法从彼生大忧苦故。问已说过失。何者是功德。偈曰
  善住梵住人  远离彼诸恶
  生死不能污  不舍济群生
  释曰。住梵住者得二功德。一者舍烦恼。如前所说过失悉远离故。二者不舍众生。为成熟众生生死不能污故。问已知功德。此功德云何知最尊最上。偈曰
  如人有一子  有德生极爱
  菩萨于一切  起梵胜过彼
  释曰。由过此譬则显示菩萨四种梵住最尊最上。问大悲以何等众生为所缘。偈曰
  炽然及怨胜  苦逼亦闇覆
  住险将大缚  食毒并失道
  复有非道住  及以瘦涩者
  如此十众生  大悲心所缘
  释曰。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为境界。一是炽然众生。谓乐着欲染者。二是怨胜众生。谓修善时为魔障碍者。三是苦逼众生。谓在三涂者。四是闇覆众生。谓恒行不善者。由不识业报故。五是住险众生。谓不乐涅槃者。由生死险道不断绝故。六是大缚众生。谓外道僻见者。由欲向解脱为种种僻见坚缚所缚故。七是食毒众生。谓啖定味者。譬如美食杂毒则能害人。善定亦尔。为贪所著则便退失。八是失道众生。谓增上慢者。由于真实解脱道中而迷谬故。九是非道住众生。谓于下乘不定者。由有退故。十是瘦涩众生。谓诸菩萨于二聚未满者。如此十种众生。是菩萨大悲所缘境界。已说大悲境界。次说大悲得果。偈曰
  障断及觉因  与乐亦爱果
  自流五依故  是人去佛近
  释曰。障断者。是相离果彼障断故。觉因者。是增上果。利益众生故。与乐者。是丈夫果。丈夫所作故。爱果者。是果报果。得可爱报故。自流者。是依果。与未来胜悲故。如是五果皆依大悲所得。当知如此菩萨去佛菩提则为不远。已说大悲得果。次说大悲不住。偈曰
  生死苦为体  及以无我性
  不厌亦不恼  大悲胜觉故
  释曰。一切生死以苦为体以无我为性。菩萨于苦得如实知。于无我得无上觉。如是得知觉已。由大悲故于生死不生厌离。由胜觉故亦不为烦恼所恼。是故菩萨得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已说大悲不住。次说大悲功德。偈曰
  见苦自性时  知苦生悲苦
  亦知舍方便  恒修不厌生
  释曰。菩萨观世间苦见其自性时。即生悲苦。如彼远离方便亦求如实知。知已恒修不厌。是名大悲功德。已说大悲功德。次说大悲差别。偈曰
  自性与数择  宿习及障断
  应知菩萨悲  如此四差别
  释曰。此大悲随其次第有四差别。一者自性。成自然故。二者数择。见功德过失故。三者宿习。由先世久修故。四者障断。由得离欲断所治恼障清净故。复有六种差别。偈曰
  非等亦非常  非深亦非顺
  非道非不得  翻六悲如是
  释曰。翻非大悲六种差别。即是大悲六种差别。一者平等。二者常恒。三者深极。四者随顺。五者净道。六者不得。平等者。于乐受等众生所有诸受皆知是苦故。常恒者。乃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深极者。入地诸菩萨得自他平等故。随顺者于一切众生苦如理拔济故。净道者。所对治恼得断除故。不得者。得无生法忍时。诸法不可得故。已说大悲差别次说大悲如树。偈曰
  悲忍思愿生  成熟次第说
  大根至大果  悲树六事成
  释曰。此大悲树应知以六事成就。一者大悲。二者忍辱。三者思惟。四者胜愿。五者胜生。六者成熟。此即是根茎枝叶华果六位。问此事云何。答此树以大悲为根。以忍辱为茎。以利益众生思惟为枝。以胜生愿为叶。以所得胜生为华。以成熟众生为果。问何故六事先后如此。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