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法华游意(5)

问。何故要须洗破诸计 答。若有因果等见即是有所得。有所得名之为粗。不名为妙。有所得名为非法。不名为法。有所得即是不净染着。非是莲花。今息

  问。何故要须洗破诸计
  答。若有因果等见即是有所得。有所得名之为粗。不名为妙。有所得名为非法。不名为法。有所得即是不净染着。非是莲花。今息因果等见即是无所得。无所得故名曰妙法称为莲花。故是经宗
  问。何以得知息有所得见即是妙法莲花耶
  答。今略引三证。一正观论云。从因缘品来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亦有亦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故知求有所得因果不可得即是妙法。二者法花论释方便品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著有四种。一者着界。谓三界等。二者着地。谓欲界地乃至灭尽定地。三者分着。谓在家着五欲出家著名利。四者乘着。着小乘着大乘等。故知有所著不名妙法。无所著即是经宗。三者关中肇公百论序云。萧焉无寄理自玄会。傥然靡据事不失真。变本之道着乎兹矣。故知心无所依着即是妙法。为此经宗也。第二取而不破者。要须前来破洗有所得执断常心毕竟无遗。然后始得辨佛因缘假名方便用。若众生应闻因为宗得悟即为说因。应闻果为宗得悟者即为说果。应俱闻因果为宗得悟则为说因果。三世诸佛菩萨说经造论。意在众生得悟为正宗。而教无定也
  问。何以知然耶
  答。凡引六证。一者文殊问经云。十八部论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二者大集经云。虽有五部不同。皆不妨如来法界及大涅槃。三者摄大乘论云。诸佛唯以利益为定而教无有定。四者智度论明。六家释波若论主不判其是非。以皆出佛口并能开道常益物故。无非正经。五者中论观法品云。诸法无决定相。诸佛有无量方便。或说一切实或说一切不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四句并皆得道。皆是佛法。六者求那跋摩三藏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故知适缘所宜教无定也
  第三亦立亦破者。因果等三虽出经文非是正意。故须破之。所言立者。今一往对上三师所明。此经以非因非果中道为体。因果等为经大用
  问。因果等为用非因果为体。此出何文
  答。方便品中明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此偈颂上因果之法。次偈即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偈即明非因果义。故知以非因果为体。因果等为用。因果非因果既尔。三一近远权实亦然。非三非一为体。三一为用。非近非远为体。近远为用。非权非实为体。权实为用。然他义但得经用不识经体。既不得体云何得用。设使得用用义不成。若执因是乘者即斥于果。执果是乘者便破于因。各执因果即弹双用因果。而此经始终具四句明乘义。一者因乘非果乘。即诸子乘此宝车直至道场。二者果乘非因乘。故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三者双用因果为乘。即含前二句。四者非因非果为乘。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问。乘是运出义。非因非果云何是乘耶
  答。说非因果令众生出四句越百非。故名真运出义也。又经云佛性有五种名。五种名中名为一乘。而经既明佛性是非因果。一乘岂不得是非因果耶。虽有三句四句为乘用。第四句为乘体。故说上三句归于非因非果。第四句亦由非因非果故有因果等用也
  问。古旧谁用非因非果为经体耶
  答。注法花经采江左安.林.一.远.河右什.肇.融.恒.八师要说着于经序。故云出宅求车何小何大。灭城采宝孰近孰远。教凝于三一之表。果玄乎丈六之外也
  第四非破非立者。然实未曾有三家义之可破。亦未曾有今义之可立。若有破有立即是可以言宣。何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耶。肇公涅槃论云。须菩提无言以显道。释梵绝听以雨花释迦掩室于摩竭提。净名杜口于毗耶离。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即是法花言辞相寂灭。寂灭宁有破立之可存耶。若能如此照达。即是法花之宗旨也斯之四句盖经论之大宗。开道斥病之妙术也。必须采之以贯通众义
  第三释经题目更开七门
  一立名意门 二立名不同门 三转不转门 四具义多小门 五前后门 六翻译门 七释名门
  第一立名意门者。涅槃经云。低罗婆姨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槃亦尔。实无名相强名相说。涅槃即是法花之异名。涅槃既无名相强名相说。法花亦无名相强名相说。所以强名相说者。欲令众生因名以悟理因理以起行因行以得解脱故也
  二立名不同门者。众经或佛自立名。或待弟子发问。然后方立或序品之中预前立名。或正说之内方始立名字。或随说一义即立名字。或说一经竟最后制名。或一经之内但标一题。或一经之内立于多名。或有众经立于一名字。或有一部无别立名。立名不同略有五双十义。具如净名玄义已广述之。今此法花是佛于正说中自立名字。若依经佛但立一名。若法花论明一部始终。有十七种名字。如彼广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