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记 第四卷

俱舍论记 第四卷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应思择至决定俱生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二明俱生法。即约俱生辨用。就中。一正明俱起。二广辨差别就初门中。一明色法俱生。二明四
俱舍论记 第四卷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应思择至决定俱生者。此下当品大文第二明俱生法。即约俱生辨用。就中。一正明俱起。二广辨差别就初门中。一明色法俱生。二明四品同起此下第一明色法俱生。将明问起就中。一问。二答。此即问也今应思择。一切有为如体相不同。生时亦各各别异而生。为有诸法决定俱生又解总为一问。一切有为如体相不同。其生亦各异。于此异体别生有为法中。为有诸法决定俱生有定俱生至此中不说者。就答中。一总答。二别明。此即总答必有诸行决定俱生。总说诸法略有五品。所以不说无为。此品明诸法用。所以但明前四品法。就中。色.心界品广明。更不别显但辨但生。心所.不相应前来不说。此品广明。且辨俱生
  今先辨色至十事有余根者。此即别答。明色俱生。一切诸色略有二种。一是极微聚即五根五境。二非极微聚即无表色。此中且辨极微聚也。微聚是假。假必依实。实有多小不同。是即约假聚明有实数也
  论曰至随一不减者。就长行中。一释颂文。二便明上界。三问答分别。四止诤论就释颂文中。一正释。二释外难。此下正释。即释上两句。于欲界中色聚极细。无声无根。外山.河等犹八俱生随一不减。立微聚名。为显更无细于此者言微聚者。显细少聚。谓色聚中极少细聚名为微聚。即微是聚也。非是极微名为微聚。又正理第十云。如是众微展转和合。定不离者说为微聚(彼论微之聚故名为微聚。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应知。微有二种。一色聚微。即极少八事俱生不可减也。此论据斯说。二极微微。即色极少更不可分。正理据此说
  云何八事者。问
  谓四大种至色香味触者。答。数可知
  无声有根至处各别故者。释下两句。若内无声有根。诸极微聚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外无声处身为第九。有余眼.耳.鼻.舌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有身根处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离身依身转故。显定有身。眼等四根展转相望处各别故。显非同聚
  于前诸聚至大种因起者。此别显加。于前八.九.十等诸聚。若有声生八增至九。九增至十。十增至十一
  以有声处下通伏难。伏难意云。外声相显此即可知。内有根处何得有声。故今通言以有声处不离根生。谓有执受大种因起。此即正显不离根声又解内声相隐所以偏明。外声相显故不别说又解不说外声影显可知问于内身中声若新加至十.十一。何故发智论云若成就身定成就色.声触。又云。身.色.声.触界。欲色界成就。无色界不成就。准彼论文。内有情身恒成就声。如何此论说声新加解云声在内身虽定成就相续不断。非能总遍一切身分。发智言成据一身中相续不断。此论言无据身一分不发声处。各据一义并不相违。故婆沙九十云。身.色.声.触界。欲.色界成就。无色界不成就者。问身.色.触界可尔。声界云何恒时成就。有作是说。大种合离必生声界。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种恒有故常发声。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若四大种必恒生声。此所生声何大种造。若即此造。应多有对色一四大种生。若说余造。余四大种复必生声。如是展转有无穷过。应作是说。生欲.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种在一身内。有相击者便发生声。不相击者即无声起。虽一身中必有声界。非诸身分皆悉遍发声(已上论文)有古德说。身中遍能发声。其声微小。论说无声。无粗大声。此解不然。微聚据体不论小大。此解稍疎。声若遍身还同婆沙评家所破问旧婆沙一师云。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又一师云。一切四大不必有色.声。一切欲界色不必有香.味。又于此二说何者为正。此论复同何说念法师解云。两师并非正义。各取少分方可为正。应言一切四大必不离色。不必有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故杂心云。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余八。谓是有香味地念法师意以杂心不说有声。明知此声非恒成就泰法师解云。念法师若作斯释。此大谬也。发智云谁成就声持。答曰欲.色界又杂心云。无想众生十八性声既恒成就。故知婆沙初师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是其正义。然杂心.俱舍颂不说声者。以声因大种相击故生。非如色等恒时有故。故俱舍别加。杂心略而不说。泰法师意说声既恒成。明知一切四大必不离声今详二德互有是非。念法师解两师俱是不正。各取少分。应言一切四大必不离色。不必有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此即是。若言非恒成就声。此即非。以诸论说声定成就故。泰法师解若言定成就声此即是。若言初师为正。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此即非。只可定不离色。何得必不离声。准婆沙评家义。有四大种不离声。有四大种离声。何得说言一切四大种必不离声。若言大种皆遍发声。还同婆沙评家所破。故亦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