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师于此至说名为触者。此下叙说不同。诸师于此触觉慧不同。有经部师说根.境.识三和合即名为触。经证可知 有说别法至故触别有者。说一切有部师言。根.境.识外别有触体。经证可知经言身者。所谓体也又解多念识等积集名身。故婆沙解六爱身云。问何故名身。答多爱积集故名为身。谓非一刹那 说即三和至非法处摄者。经部师通六六经。受.爱别说然法处摄。触虽别说即三所摄 无如是失至差别而说者。说一切有部救义返难经部。如我所宗。离爱.受.触有余法处可得差别而说。汝宗离触既无别三。如何可言触.及彼三差别而说 虽有根境至便成无用者。牒外救破。外救意云亦有根.境不能发识。是故经中别说根.境。如何难我离触之外无别有三故牒破云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言三可以摄触。更别说触便成无用 有余救言至总立为触者。经部师救。据彼同分根.境.识故别说为三。若据同分根.境.识三因果所收总立为触 说离三和至出现乐等者。说一切有部释前经部引经。一释我诵文异。二释设有此文。于三因上假说触果之名。故言三法聚集和合名触。如说诸佛出现乐等。于因立果 如是展转至故应且止者。论主止诤 然对法者说有别触者。说一切有部结归本宗 即前六触至第六俱增语者。此下第二明二触。约所依等分为二种 论曰至为所依故者。释初句。眼等五识相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从所依为名。有对之触依主释也。若依正理兼约境界。故彼论云。以有对根为所依故。唯有对法为境界故 第六意触至故名为长者。释第二句。第六意识相应触说名增语。所以称名为增语者。语是音声而为无诠表。名有诠表增胜于语故名增语又解此名以语为增上方能诠表故名增语又解增谓增长。由缘名故增长语言又解谓由名力令语增胜故名增语。此名是意识所缘长境。故就所缘名增语触。增语之触依主释也。所以名为长境者。如眼识但能了青不了青名。意识了青亦了青名。意识与五识同缘境已。更缘其名故名为长 故有对触至就所缘立者。结二触名 有说意识至就相应立者。叙异说。此说意识以差别语言为增上故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此且从多分说。亦有意识非由语故而能缘境。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以语为增上。有财释也。与此相应名增语触。从相应立名邻近释也。又正理二十九更有解增语云。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于发语中为增上故此解为语增上故名增语。依主释也又婆沙一百二十九更有两解云。问何故此触名增语。答由此触自性语增故名增语。问云何此触自性语增。答有对触唯欲.色系。此触通三界系及不系(广如彼释)有说此触所缘增语故名增语。问云何此触所缘增语。答有对触唯以有色法为所缘。此触通缘有色.无色(广如彼释) 即前六触至乐等顺三受者。此下第三明八触。约相应不同分成八种 论曰至无覆无记者。释初两句 无明触中至共相应故者。释第三句 总摄一切至名为顺受者。释第四句。列名可知。解顺受触言此三触因能引乐等受果故。此即能引顺所引也。此触或是乐等三受所领纳故受领于触。广如前释。虽诸心所皆从触生。受领强故此即所领顺能领也。或触能为受行相所依故。以受行相必依触起。此即所依顺能依也。由斯顺故名为顺受 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者。问。如何同时触为受所领。如何同时触为受行相依前三解中初解可知。故不别问。后二稍隐故今别征 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者。答。受之行相极似触故。所以触为受所领。如子似父领父媚好。答前问。此受行相依触而生故。所以触为受行相依。答后问 如是合成十六种触者。总结 受何为义者。此下第四明受。就中。一总。二别。此即总也。颂前问起 颂曰至但依心故者。答。据触因别分成六种。约所依异复总为二。皆依主释 受生与触为后为俱者。经部师问 毗婆沙师至俱有因故者。答。触.受俱起。俱有因故 云何二法至义可成立者。经部复难。云何触.受二法俱时而生触为能生。受为所生。义可成立 如何不立者。毗婆沙师反征经部 无功能故至余法无能者。经部复出理破。于已生受法余触法无能。如牛两角俱时而生。彼此相望谁为能.所 此与立宗至重说何用者。毗婆沙师复非经部。前后二难文异义同。重说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