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疏 第十五卷

俱舍论疏 第十五卷 沙门法宝撰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论。此别解脱至不尔云何。此下一颂。大文第九明三种律仪所从得处初之从字通其三节。从一切。从二。从现第三句从字通二节。从根
俱舍论疏 第十五卷
  沙门法宝撰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论。此别解脱至不尔云何。此下一颂。大文第九明三种律仪所从得处初之从字通其三节。从一切。从二。从现第三句从字通二节。从根本。从恒时。总有五节
  论曰至后起而得。释第一节。谓别解脱律仪从一切根本.加行.后起处得。即是杀等加行.根本.后起太法师取礼僧等加行.说重等后起。此恐非也婆沙一百二十云。别解脱戒通于业道.加行.后起处得。此是明发戒处。已发戒后方说重等。如何后起是发戒处。取杀等加行.根本.后起为胜。戒防此三位故
  论。从二得者至性罪遮罪。释第二节。有二种二。谓情.非情。性罪.遮罪若唯染心发。是性罪摄。如杀生等。若通染.不染。是遮罪摄。如饮酒等正理论云。于情性罪谓杀生等。遮谓女人同室宿等非情性罪谓盗外财。遮谓掘地坏生草等
  论。从现得者至有情处故。释第三节。即离七恶业根本.加行.后起得别解脱戒。七恶业道及加行.后起。既有情所依.所止处。发戒亦合同。过去.未来非是有情。非依处。及非止处故。于现在蕴.界.处得正理论云。有情处者。谓诸有情。及诸有情所依.止处。现蕴.处.界。内者即是有情所依。外者名为有情所止。非过未故(解云。有情即是六界之总名。所依即是内蕴界。有情所止者。即是外器.草.木.及财.食。此等皆是现在假聚。非过未故)婆沙一百二十云。彼别解脱戒唯于现在有情数蕴.界.处得不于过未。堕法数故
  论。若得静虑至况从遮罪。释第四节。正理论云。若得静虑.无漏律仪。应知但从根本业道。以定中唯有根本业道故。非从前后近分而得。以在定位唯有根本。在不定位中无此律仪故(解云。此由六禅地中静虑及无漏。与欲恶戒作断治等。翻此故有二种律仪。恶戒既唯根本七支此亦唯根本业道。散心非彼断等对治。由斯无有此类律仪。非如别解脱从别缘制)
  论。从恒时者至蕴处界得。释第五节正理论云。从恒时者。谓从过去.现在.未来.蕴.处.界得。如与此戒为共有心(解云。既心缘三世断彼恶戒。所得律仪亦于彼处发)太法师云。理实而言。过去蕴.处.界自发过去定.道心俱戒。现在蕴.界.处自发现在定.道心俱戒。未来蕴.处.界自发未来定.道心俱戒。以戒从现在有情处得故。三世各别发以定.道心通三世一时得。故戒亦三世一时得。故言从三世蕴.处.界得。故正理论。云从恒时者。谓从过去.未来.现在蕴.处.界得。如与此戒为俱有心。法师此释误也若如法师此释。即是得恒时。非是恒时得。即与共有心别。如何论云如俱有心又云以戒现在有情处得故。若尔与别解律仪何别
  论。由此差别至加行.后起。已下四句分别。第一句是得别解律仪非定.道。第二句是得定.道非别解。第三俱句。第四俱非。如文可解
  论。非于正得至防护过现。正婆沙文云。正得三种戒时。现无七支不善。言从现根本处得者。不分明也。应言从现起业处得。处是起业道处正理论云。有言非得善律仪时可有现在恶业道等。故应别立此四句文。谓应说言。有一类法于彼唯得别解律仪非二律仪。乃至广说。第一句者。谓于现在得前后近分及遮罪远离。余随所应皆如是说(准此。加行.后起者是恶业加行.后记。非是受戒时加行.后起)。于业道等处置业道等声。故前四句义亦无失。由如是理亦通防护过.现业道等。非唯防未来。以业道等声。说彼依处故。若异此者。则应但说防护未来。律仪但能防未来罪令不起故。非防过.现。已灭。已生。律仪于彼无防用故
  论。诸有获得至异相云何。下一颂。第十明律不律仪支。因。多.少
  论曰至支因说不定。总释有情必同支。因不定。八种律仪必普缘一切有情处发。支即不定。或四。或七。因或上.中.下等
  论。支不定者至名律仪支故。释支不定。比丘.比丘尼具有七支。余戒唯有身三.语一。谓五戒.八戒.十戒不同。四根本业道名律仪支故
  论。因不定者至后三因说。释因不定。因有二种。一无贪.无嗔.无痴三因。二上.中.下三因若无贪等三因。若就体明别。即三因所发戒别。若就人明戒。无一住律仪者。不从三因发律仪者。必俱起故若上.中.下因。无一住律仪者。发一种戒从三因发。上.中.下心不并起故。若就别戒。别时。即容有也颂中言支。因。不定者。就上.中.下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