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大乘中。显扬第八云。种子者。即菩萨地种姓品。趣入者。即发心品。次第者。即住品。正行者。即余诸品。正行果者。即大涅槃建立品。最初发心。谓菩提心。由有种子悲愍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罗蜜多。是诸地次第。摄众生事。是大乘正行。自他相续成熟是正行果。二利果满是佛德故又最初者。谓种子。发心者。谓趣入。悲愍有情者。谓次第。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者。即正行。自他相续成熟者。谓正行果。此顺菩萨地配品释 此文七识住。如初帙中解第十四自有文 假设施中。初于法假立有情。后依圆成能取所取相上。假立诸法 云何思择一行者。对法第十五云。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一切当知顺前句者。谓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以狭问宽。顺前句故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问以答所问。以宽问狭。顺后句故。一切狭体必即宽故。自有宽体非是狭故。或于所问应二句答。应三句答。应四句答。此中从宽以明。唯说四句体有觉狭。或不同故。宽狭义同应述可答。不如理名无事答。亦名遮止答。其二十八对二门。五对三门等。皆如决择分六十五六七八等说四行迹法。谓苦速通等。二文不同。至下当释 四法迹。谓三学迹。即无贪无嗔正念正定。三种系属。初根互相属。次识根互相属。后根境互相属 十六种摄。如决择分五十四。及对法第五中说 五相应。亦如对法第五。决择五十四说 见闻觉知。瑜伽第三。九十三。对法第一等。释见闻觉知义。显扬第十八说。色界无觉。后起言说。无色都无。谓生彼界故。无彼后言说 六种次第流转次第者。谓婴姟等十时流转次第。或十二因缘次第成所作次第者。谓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见道等宣说次第者。谓四正断。一刹那中。具其四用。以辨次第。非四现行前后有异。或宣说诸法。标释次第生起次第者。谓十时分芽茎等生起次第现观次第者。谓真相见道前后。六十三等现观前后次第等至者。谓九次第定八种所作一灭依止者。能与灭恶为依止转谓与善生为依止遍知。谓知善巧。遍知苦集缘生等法。生厌离故喜乐者。谓喜乐灭道 所缘有四等者。对法第十。一遍满所缘。有四。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所作成熟所缘。二净行所缘。有五。谓多贪。多嗔。多痴。憍慢。寻思五种观行差别。三善巧所缘。有五。谓蕴。界。处。缘起。处非处。善巧所缘。四净惑所缘。有三。谓粗静等相。真如。四圣谛 四种九种瑜伽。下声闻地。对法第九等说方便瑜伽。以作意胜解慧为性 三事观者。有相。谓所缘事寻思。是能缘事 四行观。如对法第九。及声闻地说 六事差别所缘观。一者苦无常等差别义。在见道前方便二事者。谓诸事作用。集有生。苦有因等相者。谓灭谛体相品者。谓诸法上中下品。或三乘道谛。有品类故。次上三种。在见道位时者。在修道。在见道后时而起故。或观三世道理者。谓在无学道或事者。蕴界处等。时者。三世。道理。谓四种道理 五种教授者。一教教授。授与教法二证教授。授与理法三次第教授。授观行法门四无倒教授。授前三种应机无乱五神变教授。授与神通令化众生 内明处四种相中。第三大段。明摄圣教义相中。有十法五对。初能作所作二俱善法。次过患染污。苦集谛法。三有障有顺。谓烦恼善法。四有真有胜。无为有为诸无漏法。五有顺有得。谓世间出世间法应习。谓善法应断。谓染污法断已现行。谓无覆无记法 第四大段。明佛教所应知处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门。后结之。初即为十段。初明三种。一有情即住。有三。要依有情方有情非情因及果。染与净。生死涅槃。有为无为等增二门所明诸法故初明三种。一有情增。二法门。有二十四对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经者。谓解深密等三性显了教相似甚深空相应经者。谓般若等。与此甚深经相似缘性者。圆成性缘起者。依他性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等者。此内作意。外闻他音。是二因缘。由二法故。令此二因缘。现入现观。当诸根熟 第十四卷 增三。有四十五门言十相者谓坏生命等者。上一坏字。贯通下十。杂秽语名坏所为事业者。于正事业。不正而说名绮语故前之七种作业毁坏者。外彰身语而作业名其次二种意乐坏者。无贪无嗔。正意乐故最后一种方便坏者。正见乃是正智因故言三根者。谓贪嗔邪见。此说十业。三为加行。随应为究竟。或此偏明意三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