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第四卷(2)

十五不共业。颂曰 分别.审所缘醉.狂.梦.觉.闷 醒.发业.离欲退.断.续.生.死 瑜伽第一说意识十五种不共业。一分别所缘。即七分别。二审虑

  十五不共业。颂曰
  分别.审所缘醉.狂.梦.觉.闷
  醒.发业.离欲退.断.续.生.死
  瑜伽第一说意识十五种不共业。一分别所缘。即七分别。二审虑所缘。谓如理.不如理.及俱非所引。三醉。四狂。五梦。六觉。七闷。八醒。九能发身.语业。十离欲。十一离欲退。十二断善。十三续善。十四生。十五死
  法华第二。舍利弗云。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彼偈又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疑悔即恶作。厌也。惠俱无贪。疑即事疑。疑不作佛。忧即是悔。悔先恶故。悔即是疑
  此中正思惟。若体是寻通无漏者。何故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五根。不摄三十七中六法。谓语.业.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别即惠根。此师以因果通论故体即惠。前师此可为正。故寻非无漏。以寻名说之。如三界适悦名乐。瑜伽第四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有伺。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故知寻.伺引无漏。无漏引中两解皆得若言寻.伺必是分别。而不定说唯属第三故通无漏。何不对分别四句分别。以互有宽狭故悔离欲舍者。法华经第二。舍利子云。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悔者是法疑悔。非烦恼也
  五十六说。身行有三。谓出.入息.及身业。语行亦三。谓寻.伺.及语业正思惟与语为目故。寻通无漏五十七。五根不摄三十七品中六语.业.命.喜.安.舍。不说不摄正思惟即是惠故。此云何通瑜伽五十六说。身行有三。谓入.出息.及身业。语行亦三。谓寻.伺.及语业。意行亦三。谓受.杨.及意业。故佛无寻.伺何妨语转。业不无故第四禅中二息等既无其身得住。二定处应无寻.伺。及语业故语应亦转遍.非遍行故。如前已说。身业唯染不可为例。又论且举身业染者。论实亦有无漏善法。不尔佛身语如何得转耶。故以业思为转。常入第四定故
  心所俱生颂曰
  五法五俱起九法必六俱
  九法必十四二十一十五
  三法起十六八法十七俱
  是心所相应惠者应当思
  瑜伽五十七二十二根中。问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远行及独行。无身寐于窟。答依意根处。由于前际无始时故。遍缘一切所知境故。名为远行。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主宰故。名为独行。无色无见亦无对故。名为无身。依止色故名寐于窟摄论第四云。游历一切所识境故。名为远行。为证此义。复说独行。无第二故。言无身者。无形质故。寐于窟故。居在内故言调此者。于如是心作自在故。难调心者。性[怡-台+龍]悷故
  上座部勘有中有。无何得说言中有必起润生烦恼耶本计无中有。末计有故。已下文理唯识中看
  无想异熟威仪除行。无在因中行入定故。果难起故
  和上所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顺憬师决定相违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犹如眼根此如憬师抄解。裕师边取
  他心智中。应叙安惠师解二十唯识文
  瑜伽八十九受有八种。初二内外。后六即六六法所建立。所以后勘。前第三论抄注之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等者。于中有五难。取下第五问应为第一。第二应为第二。第一为第三。余如次一问。如五十九云见谛唯以随眠润。初圣亦以现行润。既说异生现.种润。异生应有唯种润答圣多阶降润有现行。异生类等故无唯种亦应圣生他地唯种润生。若生自地以现行润故。异生亦应尔。若生自地未有治道故可用现。生他地应唯种润今解不然。无漏道圆。势胜烦恼。无漏道缺。或现便强。不同异生故不为例
  二难。初二果圣生自地润通现行。不还生自处义应现润答此可尔。准初二果故。如处处不还等。论略不说。又理不然。初二果未有圆道故。可用现润。第三果已有圆道故。设生自地亦唯种润。论五说以现行润故。唯初二果说用现故三难。何故异生润现.种俱润。圣人但种。种强彼耶答圣业决定。业强可唯藉种。异生业不尔故通现行问若尔者初二果业亦已决定。应唯种润答凡生苦逼善业微。必藉现行方可润。圣生苦少善业胜。由此唯用种子润。无漏亦可资有漏故。不同凡夫。又凡夫不觉生多小。可藉烦恼现.种皆助润。圣人知业多小定。由此唯用种子润四难。六行所伏不伏润生贪等。唯伏散境贪等。何故凡夫得定而不下生润。业皆在乃生他地答藉助伴贪爱等故可润生。彼伴已亡力弱不能独润。由此不生下地。又凡造新业胜而上生。圣由故业而生。有种即生彼地如凡夫在欲界具五趣之业。随一业胜而先生。故虽下业不无。上业胜初先往。若上业劣。排之为后报。退失上定而生自界。亦无有失五难。何故不许六识中俱生我见等。虽得世道而不能伏。虽得第三果下不能断。至上方断如第七识耶答彼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微细不障果及出自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