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7)

释曰。随顺行利益安乐事。从今生乃至穷未来生。永不舍离故名无求欲业。此无求欲意云何可知。由随处相应。身口二业是故可知 论曰。称量谈说欢笑先

  释曰。随顺行利益安乐事。从今生乃至穷未来生。永不舍离故名无求欲业。此无求欲意云何可知。由随处相应。身口二业是故可知
  论曰。称量谈说欢笑先言。谓随处相应言说业。有二句解释应知
  释曰。此二句约法及安慰以显口业。称量谈说是约法。欢笑先言是约安慰。称量有二种。一称法不离余语。二称所解离非所解及疑。如此称量谈说。欢笑令他无疑畏心。先言是引他所作之方便。此二种口业于怨亲中三人无有别异即成就无求欲业
  论曰。于诸众生慈悲无异。谓有苦有乐无二众生平等业
  释曰。于有苦众生由苦苦起慈悲。于有乐众生由坏苦起慈悲。于无二众生由行苦起。慈悲无二谓无苦无乐。即是舍受慈悲平等。是身口业。何以故。菩萨于众生先起意地慈悲。后随时随处行拔苦与乐行故。是身口业。此身口业于怨亲中三人无有别异。亦成就无求欲业
  论曰。于所作事无退弱心谓无下劣业
  释曰。若菩萨轻贱自身云。我今于无上菩提无有功能。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名退弱心。菩萨不生此心故所作皆得成就。名无退弱心
  论曰。无厌倦心。谓不可令退转业
  释曰。菩萨于无上菩提。起正勤无有厌倦。无厌倦有二种。一见因定。二知果希有故。于难行中心无厌倦
  论曰。闻义无足。谓摄方便业
  释曰。若人多闻能了别化他方便。由闻解义。则于正行无有疑心故。自能修行亦教他修行
  论曰。于自作罪能显其过。于他作罪不怪诃责。谓厌恶所对治业。有二句解释应知
  释曰。由智及大悲故有此能由智能了别因果故。不覆藏自所作恶。由大悲不忍见他作苦因。虽恒诃责而不嗔怪
  论曰。于一切威仪中恒治菩提心。谓无间思量业
  释曰。此显无间修。无间修为遮一切放逸行。譬如威仪清净品中所明。菩萨所作。无不为令众生得无上菩提
  论曰。不求果报而行布施。不着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碍。为引摄一切善法行于精进。修三摩提灭离无色定。与方便相应智。四摄相应方便。谓行进胜位业有七句解释。应知正修加行六波罗蜜。恭敬行四摄
  释曰。前有七句。后总举六度四摄结前七句。此业能增长利益安乐意。若未生由此业得生。若已生由此业得增广。即是生长之因
  论曰。于持戒破戒中善友无二。谓成就方便业。有六句解释应知
  释曰。前有六句。后更以六句释前六句
  论曰。事善知识
  释曰。此释初句。若人持戒破戒不观其过。但取其德。若未得彼德则依彼修学。若已得彼德则共彼数习令坚固。若自有德令彼修学同我所得。此彼互相事故。言为善友无二
  论曰。恭敬心听法。谓听闻正法
  释曰。为得未得。为修治已得。是故依善友听闻正法
  论曰。恭敬心乐住阿兰若处。谓住阿兰若处
  释曰。欲修行如所闻法故恭敬。住阿兰若处。若住此中一切邪觉观不得起
  论曰。于世间希有。不生安乐心。谓远离邪觉观
  释曰。譬如妓乐等。是世间所爱。于中不生喜乐心。是名远离邪觉观
  论曰。于下品乘不生喜乐心。于大乘教观实功德。谓正思惟功德有二句
  释曰。离小修大。此二句名正思惟
  论曰。远离恶友敬事善友。谓显事善友功德有二句
  释曰。远恶亲善。此二句名近善友功德。由治此六法故利益安乐事得成就。故名成就方便业。成就体相云何
  论曰。恒治四种梵住。谓显成就业有三句解释应知
  释曰。前有三句。后更以三句释前三句
  论曰。治无量心清净
  释曰。此释初句
  论曰。恒游戏五通慧。谓得威德。恒依智慧行。谓证得功德
  释曰。先于众生起无量心。由无量心欲引众生令入正位。故现五通慧。若众生已入正位。欲令修正行故。依智慧令行。不应依识。由证智生故。能了别善恶两法
  论曰。于住正行。不住正行众生无舍离心。谓安立他业。有四句解释应知
  释曰。前有四句。后更以四句释前四句。欲令众生离恶法住善法。为安立此二事故作安立他业
  论曰。引摄大众
  释曰。此释初句。于破戒人不弃舍。亦不永摈从恶处济拔安置善处。于持戒人随其根性。令进修定慧等行
  论曰。一向决定言说。谓无有疑心。立正教学处
  释曰。由智慧决了无疑。一向立教及学处故可信受。若先说如此教如此学处。后言先所说为非。由此事不定言说则不可信受。无不定故可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