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大兴善寺(5)

三、隋文帝杨坚对陟岵寺的迁址与更名 前述北周明帝宇文毓仿效西魏文帝的做法,为岳父大人建造陟岵寺,北周武帝为了忏悔毁佛行为立之为国寺。隋文

三、隋文帝杨坚对陟岵寺的迁址与更名

前述北周明帝宇文毓仿效西魏文帝的做法,为岳父大人建造陟岵寺,北周武帝为了忏悔毁佛行为立之为国寺。隋文帝杨坚又将陟岵寺迁往新都并更名为大兴善寺。那么,隋文帝为什么要将陟岵寺迁往新都。
其一,与北周明帝的姻亲相关
北周明帝宇文毓能为岳父建造陟岵寺尽孝道,而作为独孤信的七女婿,杨坚又能为岳父作一些什么呢?自然,对于一个死去的人来讲,唯一要做和能做的就是在营建新都的时候,随陟岵寺一并迁往新都。也许我们要问,按当时皇家的财力和物力重新建一个得了,为什么还要迁呢?前面说了,明帝建造陟岵寺即是为父尽孝,也是祭祀岳父独孤信而为。对于独孤信的子女们来说,陟岵寺也同样代表着他们的父辈。所以,在迁建新都的时候,是绝对不会丢下不管。因此,名义上是迁陟岵寺,实际上也是在迁独孤信的陵墓。隋文帝对北周明帝建造大陟岵寺的迁址、更名的内在心理驱动和根本原因就是他对父辈们友情的承继和连襟间共同亲情的体现。从事件的发展脉络上看,隋文帝对大陟岵寺的迁址与更名是北周明帝建造大陟岵寺事件的延续,也是赵贵事件的延续。据之可以肯定地说,北周明帝为祭祀独孤信所建陟岵寺就是大兴善寺的前身。
由于大陟岵寺与独孤家的这一层关系,隋文帝杨坚对寺僧格外恩宠。如与灵藏“布衣知友情款绸狎”,“礼让崇敦光价朝宰”。因此,凡在大陟岵寺住过的僧人基本上还都住

大兴善寺
在大兴善寺。如:“释宝袭。……与遵远等同居陟岵。开皇七年召入京辇住兴善寺。”[16](p520)、“释昙崇。姓孟氏。为周国三藏年任陟岵寺主。……大象之初皇隋肇命。……敕住兴善。”[17](p568)等等。
其二,这与隋文帝的政治经历及决策相关
杨坚是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寺。在十六岁时,周太祖宇文泰见而赞之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有人背地里告诉皇上:“公(指杨坚)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齐王宪也对皇帝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18](p1)内史王轨骤也对皇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所以,杨坚的前半辈子都“深自晦匿”战战兢兢地活在宇文家族的监视下。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大将,曾经参与指挥过对齐国和梁国的多次大规模作战,是与宇文泰、独孤信并肩并驱的重臣。在他去世以前,北周的大权仍然掌握在权臣宇文护的手中。当时的皇帝周武帝虽是在宇文护扶植下才即位,但他也不甘心于傀儡地位,不断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回权力。两派之间暗潮汹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流血事件。宇文护看中杨坚的才能,曾经表现出拉拢他的意思。杨忠深知其害,遗言告诫杨坚说“两姑之间难为妇”[19](p 208),杨坚因此始终在皇帝与权臣之间严守中立。
杨忠去世后第四年,周武帝发动宫廷政变,先暗杀了宇文护,然后将其党羽一网打尽。皇帝虽然夺回了政权,但由于本身的心腹并不多。也就不得不大力拉拢那些原来的中立派,这就给了杨坚一个很好的机会。政变后的第二年,周武帝为自己的太子娶了杨坚的大女儿当太子妃。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杨坚也就成了未来的国丈,其政治地位被大大提高。
从杨坚大象二年(580)迁陟岵寺于现址的行为看,他在任相期间就有了迁都的想法。废北周静帝即位后,不愿意睹物思旧,回顾那段灰色的历史。开皇二年(582)六月颁诏说,由于汉长安城“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其宫室又没有经过“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遂欲将都城迁至“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18](p6)的龙首山。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杨坚与宇文集团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杨坚的父辈杨忠、独孤信等功臣派与宇文家族斗争的延续。因此,在杨坚掌握朝庭权力后,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为以独孤信为代表的功臣派伸张正义。据《周书·独孤信传》,杨坚登基后立即颁诏云:“河内郡开国公信,风宇高旷,独秀生人,睿哲居宗,清猷映世。宏谟长策,道着于弼谐;纬义经仁,事深于拯济。方当宣风廊庙,亮采台阶,而世属艰危,功高弗赏。眷言令范,事切于心。今景运初开,椒闱肃建。载怀涂山之义,无忘褒纪之典。”为岳父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