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述记 第十一卷(10)

论。此相差别至无退无足 述曰。有五如文。下辨差别有三。初论家作名。次引经属。后显位异。此初也 论。即经所说至如次应知 述曰。即以经属。显扬但

  论。此相差别至无退无足
  述曰。有五如文。下辨差别有三。初论家作名。次引经属。后显位异。此初也
  论。即经所说至如次应知
  述曰。即以经属。显扬但有经之五名。对法二名皆悉具有。八十九云。最初发起猛利乐欲名被甲。经名有势。如着钾入阵即无所畏有大威势。次起坚固勇悍方便名加行。经名有勤。坚固其心自策勤也。次为证得不自轻蔑亦无怯惧名无下。经名有勇。不自卑下更增勇锐。次能忍受寒.热等苦。于劣等善不生厌足。欣求后后胜品功德等名无退。经名坚猛。遭苦不屈。坚猛其志。次后乃至渐次入谛观等后后胜道名无足。经名不舍善轭。轭谓车轭。以轭牛者令牛不出能有所往。善法亦尔。轭修行者不越善品。往涅槃宫修曾不足。从喻为称
  下显位异
  论。此五别者至三品别故
  述曰。今此第一。即初发心。余四修行。修行中有二。自分胜进。自分行中有上中下三品别故。总为五也。且如初地行舍有初发心。有下品中品上品行檀。檀成满已方入二地。持戒胜进趣后名胜进行。如是乃至十地之中位位皆尔。如十地论广解
  论。或初发心至修差别故
  述曰。下第二解。此五即是四种修中加初发心。谓长时修.无间修.殷重修.无余修四。如对法第十二抄.及摄论第七广解.下第十卷说。然十八任持精进有三。摄此四者亦如彼抄。本地菩萨地.及决择七十八等并尔。即六度皆有也
  论。或资粮等五道差别
  述曰。自下第三解。资粮.加行.见.修.无学五位。如对法第八末.第九等解
  问既通三乘。三乘无学云何无足。不舍善轭。果已满故
  论。二乘究竟道至乐利乐他故
  述曰。二乘无学。回心欣大菩提故。佛究竟果。乐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故。皆得名不舍善轭。趣寂二乘亦利乐他。即波罗蜜者。略故不说
  论。或二加行至胜进别故
  述曰。又加行等四道为五。然加行中有近有远。名二加行。四道如后第十卷解。即此并前合有五解
  论。安谓轻安至转依为业
  述曰。亦牒颂解谓轻而安隐。离重名轻。调畅名安。此有二种。一无漏者。除有漏粗重。粗重通三性。二有漏者。除烦恼粗重。唯是善性。此正对治惛沈一法。然对法说除一切障。显扬云除粗重。然对法第十说亦同之。彼约通障。此约别障。以惛沈是无堪任性。安是堪任故唯除彼
  论。谓此伏除至转安适故
  述曰。释转依业。有漏者伏无漏者除一切能障定法。此或烦恼。或是受数。但能障定即是所除。又今说此但是惛沈。令所依身转去粗重得安隐故
  论。不放逸者至善事为业
  述曰。下有略广。此略也不放逸以精进及三根。于所断恶法防令不起。所修善法修令增长。体是四法。约别功能假说不逸。所防中通一切有漏法
  论。谓即四法至无别用故
  述曰。下广有二。初废立。后问答辨。此初也。此非别有体。离彼四法无异相故。体性无别。无别用故。作用不殊。双成无别体用也。其文易了
  问信等十法皆有防恶修善之能。何故唯于四法立也
  论。虽信惭等至故非此依
  述曰。其余六法而方彼四。势用微而且劣故。何谓为劣。此四法中三法为根。精进遍策一切能断能修善心。彼余六法非根及遍策故。非不放逸之依。即非胜也
  下问答有六。初问。次质。三答。四难。五征。六释
  论。岂不防修是此相用
  述曰。顺正理等外人问曰。岂不防恶修善。是此不逸相用。何用以四为体。此则一切别立有体皆作是说。别有不逸不逸即是防修。隐不逸之名出防修为难
  论主次质
  论。防修何异精进三根
  述曰。此质也。汝之防修何异四法。四法能防恶。及修善故
  论。彼要待此方有作用
  述曰。外人答曰。彼四法无力不能防修。要待此中别有不逸。令其四法方有防修之用。故不以四法为防修体。故知别有不放逸也
  论。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
  述曰。论主难曰。四法能防修。四体无力故待不逸。不逸能防修。亦应无力复有所待。如彼四法。如是展转。有无穷失。若不放逸别有自性。不待余法即能防修。彼四亦然。故非离彼别有不逸
  论。勤唯遍策至有防修用
  述曰。外人征曰。勤体唯能遍策励善心。三根但能为善法依。依是根义。如何说此四法有防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