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述记 第十一卷(6)

论。乐观诸境至作事智故 述曰。此释佛地有欲无减等。其文可知。然佛五识不同凡夫许佛亦缘三世起。故知有念缘曾受境体。非如因中唯念境类。佛地五

  论。乐观诸境至作事智故
  述曰。此释佛地有欲无减等。其文可知。然佛五识不同凡夫许佛亦缘三世起。故知有念缘曾受境体。非如因中唯念境类。佛地五识有作事智。故知有惠。庄严论等说故
  论。此别境五何受相应
  述曰。此下第五问也
  论。有义欲三至非所乐故
  述曰。欲通三受俱。除忧.苦二。以此二境是逼迫法方生忧.苦。欲缘所乐故非二受俱。又五识中无此等五。欲非苦俱。受如前说
  论。余四通四至五识无故
  述曰。余四通四受除苦。胜解等四五识无故。亦非意地有苦根也。前第一师意中无苦。五无欲等之师义也
  论。有义一切至求欲证故
  述曰。第二师说。一切五受皆五相应。何以忧根与欲俱也。瑜伽五十七。对法第十说忧根于无上法思慕。欲证愁戚所摄。即善法欲与忧俱也。证忧余时亦得俱也
  论。纯受苦处至前已说故
  述曰。此证苦俱。又地狱全。鬼畜少分纯受苦处。如前已说意有苦受。亦希求解脱。解脱者解脱彼苦。故欲苦俱
  论。论说贪爱至必有欲故
  述曰。对法第七.瑜伽五十九。说贪与忧.苦相应。贪必欲前境故必欲俱。亦知欲数苦.忧俱也。即答前师。欲忧.苦并
  论。苦根既有至苦俱何咎
  述曰。如前已说苦根在意。故后余四亦得相应。此就他宗设说五识无欲等。故说自意识有苦根义
  论。又五识俱至义如前说
  述曰。此说正义。五识并有。已说欲与忧.苦相应。故但说四与苦等俱。并如前说。有微细解等。五受相应
  论。由斯欲等五受相应
  述曰。结政义也。此论上文逐难分别
  自下第六三性。第七三界。第八三学。第九三断。第十漏.无漏。第十一报.非报等诸门分别
  论。此五复依至如理应思
  述曰。任自思取。然五数与烦恼.随烦恼相应。有漏善心或俱.不俱等。下自当知。非以烦恼等中欣.戚行别故。善中加行.生得缘世.无为别故不与相应。前遍行五有心必有。明通一切皆无遮故。但于欲等诸门分别
  论第六
  论。已说遍行至其相云何
  述曰。明心所中。下第二段。初结前问后也
  论。颂曰至行舍及不害
  述曰。自下依问别答。初颂。后释。即为二也。然百法等信后说勤。此中根后方说勤者。彼依因依以辨次第。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故。此约立依以辨次第。依根.精进立舍等三。理须相合。故不同也言行舍者。此行蕴舍。别受舍故。及言有二。至下当知
  下长行中文别有三。初释善得名破异宗执。次依颂列别出善体。下诸门辨
  论曰。唯善心俱至定有十一
  述曰。解善得名破异执也。解颂善字。定十一故者。遮异执故。且萨婆多法救.俱舍.杂心等说善有十种。除此无痴。乃减此一。正理论师说有十二更加欣.厌。婆沙虽说别有厌等。法救等不说。故此中非之但言唯善十一。不言遍善故遮彼也正量部说十三唯善。此十一外更加欣.厌。故此定言遮增减执。又遮萨婆多等轻安遍善。今言唯善非必遍善。下虽更说有多善法。其胜用者唯十一故
  论。云何为信至心净为性
  述曰。次下第二出诸善体分为八段。合惭.愧为一。三善根为一故。别解信中初申正义。下破外执申正义中。初略。后广。略中体.业。此即性也。显扬.对法.五蕴论等虽文同此。然有实等不别分别。唯此说之实.德.能三是信依处。是境第七深忍.乐欲是信因果心净为性。正显自体
  论。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述曰。此明业用。显扬说有五业。然治不信。初与此同。此言乐善。即彼四种。能得菩提资粮满故。利益自他故。趣善道。增长信。即是论中坚固信也。对法论说。乐欲所依为业。即是彼第九云。信为欲依。约入佛法初首为论。若言通论一切信业。显扬五业中。除第二菩提因
  论。然信差别略有三种
  述曰。下广前难有三。初解依处。次解业用。后解自性。初中又二。先标。后释。此初也
  论。一信实有至深信忍故
  述曰。谓于一切法若事若理信忍皆是。对法云。于实有体起忍可信。古师依此谓此四谛体实有也。今此中言。若信虚空此是何等。体非实故。亦非谛故。为信虚空即此摄故。但可总言若理若事。空虽体无。有空理故
  论。二信有德至深信乐故
  述曰。同体别体.有漏无漏.住持真行所有三宝。皆是彼摄。如真净故。所余是此真净方便亦名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