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7)

论曰。何者别义说名依他。从熏习种子生系属他故 释曰。此下正释三种别义。熏习有三种。一名言熏习识熏习二色识熏习识识熏习见识熏习。三烦恼熏习

  论曰。何者别义说名依他。从熏习种子生系属他故
  释曰。此下正释三种别义。熏习有三种。一名言熏习识熏习二色识熏习识识熏习见识熏习。三烦恼熏习业熏习果报熏习。从此三种种子生。系属于因故。成依他。非余二性
  论曰。复有何义此成分别。此依他性为分别因
  释曰。识以能分别为性。能分别必从所分别生。依他性即是所分别。为分别生因。即是分别缘。缘依他性有两义。若谈识体从种子生。自属依他性。若谈变异为色等相貌此属分别性。色等相貌离识无别体。今言依他性为分别因。取依他变异义为分别因。不取识体从种子生义为分别因
  论曰。是所分别故成分别
  释曰。变异相貌是识所分别。以此义故成立所分别。为分别性
  论曰。复有何义此成真实此依他性或成真实。如所分别实不如是有故
  释曰。依他性变异为色等所分别尘。此尘实不如所分别是有。约依他性明尘无所有。即以依他性成真实性。为存有道故。不明依他性。是无为真实性
  论曰。复有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
  释曰。此更问复以何道理。唯是一识或成八识。或成十一识故。言一切。于一一识中。如眼识分别青黄等差别。有种种识相貌。唯是一识复是何识。所以更为此问者前已释异义。此下释不异义。欲显依他性具有三性。一识从种子生是依他有。种种识相貌是分别。分别实无所有是真实性
  论曰。本识识
  释曰。一识谓一本识。本识变异为诸识故言识识。今不论变异为根尘。故但言识识
  论曰。所余生起识。种种相貌故
  释曰。所余即阿陀那识。生起即六识。变异为七识。即是本识相貌
  论曰。复因此相貌生故
  释曰。以七识熏习本识为种子。此种子复变异本识为七识。后七识即从前相貌种子生
  论曰。依他性有几种
  释曰。此问体类及义。并有几种
  论曰。若略说有二种。一系属熏习种子
  释曰。此先明依他体类。从二种熏习生。一从业烦恼熏习生。二从闻熏习生。由体类系属此二熏习。故称依他性。若果报识体类为依他性。从业烦恼熏习生。若出世间思修慧体类。从闻熏习生
  论曰。二系属净品不净品性不成就。是故由此二种系属。说名依他性
  释曰。此次释依他义。若识分别此性或成烦恼。或成业或成果报。则属不净品。若般若缘此性无所分别则成净品。谓境界清净道清净果清净。若有自性不依。他则应定属一品。既无定性或属净品。或属不净品。由此二分。随一分不成就故名依他
  论曰。分别性亦有二种。一由分别自性
  释曰。如眼等诸界中分别一界。或眼或耳等名分别自性
  论曰。二由分别差别
  释曰。约无常等。更分别此眼等。名分别差别
  论曰。真实性亦有二种。一自性成就
  释曰。谓有垢真如
  论曰。二清净成就
  释曰。谓无垢真如
  论曰。复有分别更成四种。一分别自性。二分别差别。三有觉。四无觉。有觉者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
  释曰。若众生先了别见闻等四种言说。因名言起分别故名有觉
  论曰。无觉者。不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
  释曰。若众生如牛羊等。先不能了别见闻等四种言说。由彼如所分别不能由言语成立。故名无觉
  论曰。复次分别有五种。一依名分别义自性
  释曰。义谓名所目之法。先已知此物名。后以此名分别取此物
  论曰。譬如此名目此义
  释曰。此名本来主此体故。得以此名。分别此体
  论曰。二依义分别名自性
  释曰。先识此物体。未知其名。后闻说其名。即以先所识体。分别取此名
  论曰。譬如此义属此名
  释曰。此体本主此名故。得将此体分别取此名
  论曰。三依名分别名自性
  释曰。如异国物名。始闻未解后。以常所习名。分别此名。方解此名
  论曰。譬如分别未识义名
  释曰。未识此名所训之义。故不解此名
  论曰。四依义分别义自性
  释曰。如见此物体未识其名。以此物类分别此物方识其体
  论曰。譬如分别未识名义
  释曰。由未识名故以义分别义
  论曰。五依二分别二自性
  释曰。如金银二名有金银二体。于此名体并未了。金名为目赤体为目白体。银名亦尔赤体为主金名为主。银名白体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