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八代 明广 钱塘人
第一百十九代 云谷圆岳 湖州人
第一百二十代 云溪真玺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一代 口庵真宗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二代 毅庵辨才 海宁人
第一百二十三代 静庵清杰 萧山人
第一百二十四代 云滨真琇 山阴人,明万历四十三年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五代 文宇真濬 钱塘人
第一百二十六代 翠峰明庙 钱塘人,万历四十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七代 西宗静方 钱塘人,明天启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八代 简庵如贵 仁和人,天启六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二十九代 见初性恒 仁和人,崇祯元年入院后住净慈寺
第一百三十代 慈庵如仁 归安人,崇祯二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一代 切若海澜 钱塘人,崇祯四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二代 印涵道尊 钱塘人,崇祯十一年建宏法堂
第一百三十三代 戒香德馨 仁和人,崇祯十三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四代 净元照珠 仁和人,清初入院
第一百三十五代 般舟海航 钱塘人,清顺治六年造祖师殿
第一百三十六代 际涯如琏 武康人
第一百三十七代 无生正愿 钱塘人,清康熙三十一年入院
第一百三十八代 惟一然许 仁和人
第一百三十九代 在焉临俨 桐乡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建应真殿
元代高僧原妙、中锋明本和孤峰明德皆出于净慈,时谓“净慈三峰”。净寺历代高僧辈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首推永明延寿、济公活佛和如净禅师。
关于济公
在大雄宝殿西例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
净慈寺
的济公像。济祖殿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济公(1148-1209年),俗名李修元,原是名将之后,南宋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其母梦吞日光而生”。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从高僧堂远出家,法号道济。他热情、直率,诙谐幽默而富有才学,乐于助人,颇有令名。但民间传说中,济公却是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形迹的癫僧,连相貌也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脸儿笑,一半脸是哭,哭中有笑、笑中有哭的尴尬。他的墓志铭《北石间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称他“狂而疏,介而洁,著语不加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在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匡庐潜皖,题墨万隽永、寒暑无完衣,与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而明河补续的《高僧传中》中则直言:济癫僧“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裤,形媟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尽管他举止痴狂,被称作“济癫”,但道行高深,志端行笃,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常做大快人心的好事:斗蟋蟀戏弄权奸,疯僧扫秦叽剌误国奸相,抢新娘飞来峰下救众生,至今犹在在民间广为传颂。他虽有饮酒食肉的行为,其实却是带果行因的圣僧。他痛恶巴结权贵,却“与市井觉俘”,救济穷苦人,受到民众爱戴。他“矢口成文,信笔满纸”,很有文才,被任为寺中书记。传说当年妙崧禅师立志重修寺院,就请济公起草募资的榜文。济公并不推辞,索酒一壶,欣然命笔。榜文中“下求众姓,盖思感动人心;上叩九天,直欲叫通天耳”的佳句轰动了杭州,连皇帝老儿也派人送来三万贯钱布施钱。济公六十岁时坐化园寂,作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达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传说济公是“罗汉转世,应化人间”、“诸显异不可殚述”。据记载,有一次,济公在净慈寺酒醉,大喊:“无明发”,寺僧莫名其妙,果然不久大火毁寺,济公在灾后题诗曰:“无名一点起逡巡,大厦千间尽作尘。非是我佛不灵感,故要楼台一度新。”重修净慈寺(一说为灵隐寺)木料供应不上,派济公外出募化。济公大大冽冽拍了胸脯,却日餍酒肉而返,寺僧问其所募钱几何,曰:“尽饱腹中矣。”他在寺中烂醉如泥地睡了三天,冥冥中暗使神通令六甲神相助,源源不断的大木便从寺中香积厨的醒心井中运出。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估算木料的木匠随口说了声“够”,井里的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了。从此,醒心井被称为“运木古井”,那最后一根木头就留在井底,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游人到净慈,都要到井口去,借助蜡烛的点点微光,看一看永远守候在井底的神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