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七卷(2)

所观无法中。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者。此性远也若非有性者。是相违不和合性者。处时二远也或若远离性者。人中无此性也。若非有性者。于人中。此人蕴性

  所观无法中。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者。此性远也若非有性者。是相违不和合性者。处时二远也或若远离性者。人中无此性也。若非有性者。于人中。此人蕴性。无彼人蕴性也。不和合性者。于此人中。三性诸漏无漏法。非一刹那和合也胜义无者。诸世俗言所说自性。依胜义谛皆非有故
  第三合释五种有无性中分二。初总标。后别释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别相。与所依法无别体故。名不二相。虽分位假六相有故事相等者。即前六种言论中。众共施设言论也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者。诸外道计。此解脱神我名曰如来。有三身别。若有若无。即不可说事。又前依体无。此依体妙。故名甚深五种无性。翻五有性。如应当知
  第三大段。思择诸法。文分为二。初标。后释思择素怛揽义者。素怛揽藏。依此论说十二分中。多分摄七分。除缘起自性故。譬喻。本事。本生。眷属故。此四毗奈耶藏摄。又除论议。阿毗达磨藏摄故。依七分中。除单伽陀讽诵经余六分教。是所思择素怛揽义单诵伽陀是所思择伽陀之义。此有三种胜义伽陀者。明无我理意趣伽陀者。释伽陀意。如四意趣等体义伽陀者。明伽陀中体性义理
  就释胜义伽陀中。文分为二。初举经颂。后随别释。颂有四十四中。分为十二段。初有九颂。明无有情我。及作用体义诸法。二有两颂。明在家出家杂染自性无明贪爱。三有五颂。明杂染品依因时分。四有四颂。明自共相及二谛观。五有两颂。明三种三法无和合义。六有一颂。明同性心所相应非异性等。七有两颂。依二谛理明人法有无。八有一颂。明作者受者一异不可说。九有五颂。释通疑难。十有五颂。明集生苦谛解脱等。十一有一颂。明阿赖耶识。譬如池派流。十二后七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遍知。初九颂中。文分为三。初之五颂。正明无我及作用。次三颂半。重明法无作用。后有半颂。显法从缘生自然而灭
  长行释中。文分为二。初总释颂意。后别牒释之对治增益边执者。执有我用名为增益。拨法性无名为损减。此依三乘通境界说。不说法增及真如减
  别牒释中。若随义科。成十二段。第一段中如是半颂遮遣别义所分别我者。破离蕴我诸法亦无用者。破即蕴我。诸蕴我用亦都无故此显不取微细多我便能对治等者。说诸蕴等多微细法。便能对治宰主等执。不依一身执有微细多实我故。成唯识云。我应如蕴非常一故
  此若无者云何建立内外成就等者次下有六云何。乘前起后问。此意问言。我若无者。云何立内外。第二问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能观圣者所观空境。第三问言。能所观皆空。云何得圣凡差别。第四问言。凡圣若无。云何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别。第五问言。若无能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净者。此中初答法假非真。次答人法非实。后三唯答我无。第六问答法之实用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无所有者。谓无任持。无主宰也无驱役者。无作者也
  第三段中。差别所依因及时分者。对法论说。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引因位名因。熟变位名果。此二名时分故。此说言有因诸法有因众苦。前七俱为有因故。名有因诸法。后二为众苦。然爱取有为有因故。名有因众苦
  非内亦非外等颂中至能生杂染者。此中意显。五颂明杂染品依同时分中。初二颂。明烦恼业生杂染。下之三颂。明依过现诸行能生杂染。不依未来而生杂染。初七句意。明未来不生杂染。后五句。依过现能生杂染。谓不依未来内根外尘。而生杂染。行未生故。于过现世。可得生行故。云有时而可得也。返显未来无时可得又释未来在未来。生染不可得。未来至现在。生染有时得设行已生即由此相无有分别者。此释颂言设诸行已生由此故无得。谓设于过现已生行中。作前不在内外。中间不生之观。由此观故。尚无分别。不得生于三种杂染未来无相故无分别者。释颂未来无有相。谓说未来相都无有。都无分别而生杂染如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故者。此结未来定难知故。不生杂染若不如是分别异类或时可得者。若不如是分别未来异过现类。或时有疑。未来有引生诸杂染可得若于过去即可分别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分别故。此释颂中过去可分别能生杂染非唯曾更而可分别。乃至生诸杂染者。此释颂中分别曾所更非曾亦分别。此言意显。非唯过去曾所更境。而可分别生诸杂染。现在诸境。未曾更者。未曾更故。虽不分明。取其相貌然随过去曾得种类。此现新境。亦可分别生诸杂染。结文可知行虽无始然始可得者。无始时来常随逐起。是故无始新新生起。故始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