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七卷(9)

略义中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无作者性。心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贪嗔等转易。不毕竟转故自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

  略义中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无作者性。心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贪嗔等转易。不毕竟转故自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故。此解无身。然阙独行于未来世有放逸故。于后生有往来义。即寐于窟由不放逸故清净。即聪慧者。了知彼心住陆地等。次下半颂
  第二十段。有十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初问。后答。释中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波罗延者。经名阿氏多者。即无能胜。弥勒字也释文分为五段欲言世间者下。释初答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第二答第三。又恶说者及在家者下。释第三答第四。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下。释第四答第五。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皆准释答。不解请颂初明染污若因若果。次明能断诸染因体。次明总别果蕴灭位。次明于二受不生欣乐。得六种恒住唯无学法。后终尽位。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释初颂中。初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二种世间。三中别立善说法者由有明故下。释第二句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下。释第三句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三寻伺三种言事。谓三世法四种言说。谓见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增故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初三句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违顺分别思惟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初句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若出世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下。释第三句释依义次颂随文便。前后不同释第三答中有二初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下。泛释染净二品。不显了显了二类差别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总释颂意。已显了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谓诸有学释第四答中。亦总释颂意释第五答中有四。乃至委悉所作。释初句。一常所作。二委悉作。此之二种。是应更作。不放逸事。通是一切有学所作故有学异类若诸有学下。释第二句。有两番释。初说下上分结。合名无染污心。无染即心无浊后又于诸欲不耽着下。别释二结。不配无染及无浊义第三。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释第三句第四。修习如先下。释第四句
  第二十一段。六颂释中分六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已上。释初颂第二。又彼希求下。释第二颂第三。又复毒蛇下。释第三颂第四。又诸欲自性下。释第四颂第五。又于事欲下。释第五颂第六。若于诸欲下。释第六颂诸宝珠等名共相应者。同七宝数。谓即可重故。一切处同用。翻此即名不相应也此下颂中。初三颂。明诸有学观染远离。后三颂。明诸无学观染永绝
  略义中。事欲名爱味。欲名过患。断二名出离。此初三颂。如次配之。次二颂。是爱味能为过患。后一颂。是出离功德
  第二十二段。一颂半释中。文分为三。初总释颂意次谓能舍离下。别显五相属。释颂文后由此五相下。结修梵行极成贤善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者。所诠能诠也初法第二法毗钵舍那者。初学成满二分位也前卷有五段。此卷有二十二段。今成论议中。二十七段。体义伽陀中有三。此末一颂。是第三段。以十四门。结颂上义作论议。明伽陀体义故。名论议也
  第二十卷
  修所成地。等引名修。即别境定数。若修习义。通闻思慧。修是证义。故唯等引。因修生慧。名为修慧。因修慧所成。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修所成。皆此地体大文分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列四处。次以七支相摄广释。后总结成修所成地七支相摄广释中。初总列七支相摄。后广别辨相。初文有三。初标。次列。后结。处谓处所。依四义处。修方满故。第一处所。内体外缘。必须具足。第二因缘。行世出世修之方便。三修瑜伽正修自体。四修果者。因修所得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功德之果七支摄者。初生圆满。即修处所。二闻正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就。此合三种。名修因缘。五修习对治。名修瑜伽。六世间净。七出世间净。名为修果七支广释中。由四处摄。即分为四。初生圆满修处所中。文分为三。初辨生圆满。次能摄四支修瑜伽处。后结生圆满广圣教义不增不减。初文复三。初问标十种。次各别显。后总结成
  又处中国不生边地者。依俗间释。唯五印度名为中国。中国之人。具正行故。余皆边地。设少具行。多不具故。佛法所传。唯中印度。名为中国。威仪礼则。顺正理故。苾刍等具正行故。具正至故。余虽少具。多乖仪则。行不纯故。皆名边地达须者。细碎下恶鄙农贱类蔑戾车者。乐垢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