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最初增上戒学乃至安住因缘者。此释二安住二种渐次为因缘。初义。谓增上别解脱戒。能安住静虑戒。及增上方便定心。方便定心后。能安住根本定心。及增上修慧。是名初安住二种因缘。别解脱戒。引生定戒及定故。初方便定。引生根本定及修慧故。即此中间慧定。俱时所摄静虑戒学。能为无漏定慧二种安住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言中间者。初戒定后所生定慧。在无漏定慧之前因。故名中间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槃安住因缘者。释一能趣涅槃。渐次为因缘义。因缘义通上两句。故无漏慧一种。三中最上。亦是二因缘所生极果名为最上 显示修习若别若总随其所应者。释上纯杂而修习义。别修三学名纯。总修三学名杂 初一不共者。初戒学可修。唯有一不假定慧。亦得成故中不离初者。第二定学。不离戒学修方便成上不离二者。第三慧学。学必具初二。若阿罗汉三学已满。超彼一切 此后显示受持戒相者下。二十一颂。明戒学清净相 唱令家者谓屠羊等者。西域有人专行唱令。凡有罪者。皆彼人将往。巡历处处。唱告如唱屠羊等。多造恶业故羯耻那者。谓典狱之类。远离劣恶作者 非太沉。离非处恶作者非太浮。远离失念故住正念究竟时。谓根本方便时。谓眷属 第十七卷 若依初文。此卷释前二十八颂。为十九段。初一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一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有十颂各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为一。次两颂半为一。次三颂半为一若依后义。科下二十八颂分二。初十五颂。明增上戒。后有十三颂。明增上定 应发常勤精进者。被甲也坚固者。加行也勇猛者。无退也。不言无足精进。此明修因。不说彼果。故不言无下精进者。被甲加行。于善初修。无退一种。于苦能忍。摄善。离苦。此二已周。略无无下。故但说三。如瑜伽八十九广说五相 五支不放逸者。三世精进为三。三世持起勤事前方便。起极殊胜先时所作。加行作意为第四。其作意及精进。为俱有故。俱时所行诸心心所。身语业等。为第五支 杜多功德者。即旧头陀也。即小欲知足。离着之义远离眷属。贪欲。即发露众恶也。因贪欲生。故名眷属远离多欲不知足因者。已得衣服等粗妙皆欢喜远离多欲不知足障净学因者。少随世务。粗弊亦随转。名离多欲。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者。名离障净学因 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者。释应量而受义 以所得利转招利故者。释得已不轻毁。毁此所得少转更招多利 不受于信施。颂不耽着利养恭敬。是总意 不执恶见。是第二句不虚受施。是初句 不谤正法。是下半颂。下文亦总或恐如害疮疱者。坚执恶见。虚受信施。毁谤正法。贪后世欲生恶见因。此五名疮疱。因受信施耽利恭敬。因所生故 习近顺定诸卧具者。谓边际卧具。诸卧具中最极鄙劣。下极边际。因此后能顺生寂定 非沉掉等下两句。如次释坚精进及勇猛。断二恶修二善故于诸善品生起欲故者。释颂中生欲及不增恶于诸欲中极增厌者。释无有欲及增恶为修善品乃至习睡眠故者。释前睡眠。为有堪任及心安寂。应时时眠。不应令废。其似惛沈。亦此所摄若心沉没至不居静故者。初释离睡眠。思惟光明净妙相故。后释离掉举修。似掉举相。游行乞食。行利他时。不居静故。或不居静。亦解离睡眠。若时居静。增睡眠故于先所犯便生忧悔者。释前恶作于所不犯无忧悔者。释离恶作后后殊胜生希虑者。释于胜生希虑。翻显于前前微劣。不生希虑。此显似疑除真疑相。上之五盖。皆说似盖。以离真盖殷重无间正方便者。殷重者一切种也。即具足修。无间者。是恒时也。正方便者。正方修也 危逸所依地者。人天之身名所依地。由欲失财故名危逸 第三大段。释体义伽他中。文分为三。初结前生后。次前举九十一颂释。后第十九卷末。总以一颂结上所明。成十四段此卷中合有五段。初一颂名恶。第二有四颂。名说。第三有五颂。名贪。第四有三颂。名流。第五有三颂半。名怖。第六有三颂。名类。第七有二颂。名举。第八有三颂。名池。第九有五颂。复名流。第十有四颂。复名贪。第十一有五颂。名作。第十二有五颂。名劬劳。第十三有三颂。名得义。第十四诸行无常下。四十四颂半。名论议。此中或以颂初所明。或以宗义。而为名号。如后颂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