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演秘 第四卷(5)

疏。化地部九无为者。择灭等三三体各一。定障名动是散动也。由断此动而得无为名为不动。善等真如三体各一。性皆是善。道支.缘起同大众部 疏。三

  疏。化地部九无为者。择灭等三三体各一。定障名动是散动也。由断此动而得无为名为不动。善等真如三体各一。性皆是善。道支.缘起同大众部
  疏。三灭中立无常灭等者。谓择.非择.无常灭名为三灭。无常灭者。有为相中灭相是也。非唯择灭.非择灭二名为无为。即此灭相亦无为摄。由此无为有势力故令法迁谢。若不尔者能相.所相俱是有为。云何能相令所相灭。故知灭相是无为。如婆沙三十八明又按智度论四十二云。灭有三种。谓知缘灭.非智缘灭.无常灭。不说无常灭是无为也。大小乘异也
  疏。约诠约理等者。诠谓诠显。能显于法并名为诠。非唯名等独名诠也。三性不同。理从于诠故分三种。谈理是一。但名真如
  疏。无别释名者。但言无为不成六释。无别合故。若言虚空无为等。皆成持业。并如前疏有义其想受灭灭属想受。是持业释。想受灭无为即依主释。灭若无为想受之灭。即依主释。想受灭无为即持业释。依又动地得无为故。不动无为亦依主释详曰疏释为本。理既不乖。有义亦得
  疏。即依假体皆可说假者。依识所变立此八种。八种皆假
  疏。实亦可然者。若依法性而皆实
  疏。不障一法得多无为者。略有三释一云且如一贪九品不同。断此一贪证九无为。无为无品。约所断说故名为多二云释外难。外难意云。断想受等已得择灭。何故望此复名不动无为等耶。不障此一想受等灭。而能证得择灭.不动多无为也三云举断一贪得多无为。证受等断而立择灭。亦得不动多无为也。后释为胜
  疏。无自言相违者。前有法言能取彼觉。后法复言亦不缘彼。既言能取何不缘彼。既不缘彼何名能取。故成相违。量标汝言故无斯咎
  疏。无违宗者。有法宗言能取彼色。彼心外色。心外色法自宗非有。复非心取。今言取彼故违自宗。宗置汝言亦无失矣
  疏。二障三住过者。有本言通乃写误也。过谓过失。二障之失历三住也
  疏。有唯法执种子者。如罗汉所起法执。如灯具明也
  疏。又俱所变等者。变似我时必变似法。变似法时未必有我。言亦尔者。亦前二执
  论。缘识所变蕴处界等者。问既云所变。八识几是能变识耶传有三释一云唯除第六显余七识。第六所变即亲所缘。下文别说起自心相执为法故二云通八。虽第六变是亲所缘。初文通说。下方别说亲所缘缘故亦无失三云唯显第六意识。由是即说唯亲所缘。既是亲缘故蕴.处.界唯是有漏。同前取蕴。但开合异有义断云。言识所变即亲所缘。如何复言起自心相。由此但依疏解为正
  疏。又我唯总执故者。执总聚法以为我也问别计五蕴亦为其我。何得名总答虽别计蕴亦得总名。且如色蕴含根.境等。不同处.界。名总无失有云。且举总执。据实有别详曰。此非善释。失疏本意。若一一蕴皆别别计。乃分别我非俱生计故
  疏。然上座部等者。按婆沙论第九云。或复有执。心.心所法能了相应。如法密部。彼作是说。惠等能了相应受等。有部破云。问何缘不知相应诸法答同一所缘俱时转故。谓一有情心.心所法于一境界俱时而转.理无展转互相缘义。譬如多人集在一处。或同观下。或共观空。现必不能互相见面。心.心所法亦复如是。若智能知相应受者。彼受为能缘自体不。若缘自体。则有前说缘自心过。若不能缘。则心.心所应俱时起不同所缘。勿有此失故不能知相应诸法
  疏。化地部说缘共有法者。按婆沙第九云。或复有执。心.心所法能了俱有。如化地部。彼作是说。惠有二种俱时而生。一相应。二不相应。相应惠知不相应者。不相应知相应详曰。释相应等具辨如灯。疑共字错。共字滥俱。写者草误或俱与共义意相似。疏取意谈而非错也有部破云。问何缘不知俱有诸法。答极相近故。如筹沾取安膳那药置于眼中。极相近故眼不能见。此亦如是
  疏。西方说惠俱五蕴等者。按婆沙第九云。西方诸师作如是说。与惠俱生诸蕴相续。自身摄者是俱有法。有部难云。若尔眼识应不能取自身诸色。余识亦尔。彼作是说。五识能取自身中境。意识不能。有部难云。若尔意识应不能取一切境界。便为非理。有部自云。此随转色及此随转不相应行名俱有法详曰。化地西方二义。大同
  疏。云五识依色根等者。释五识缘俱色所以
  疏。设佛镜智等者。问凡夫自证亦各自知。应名为佛答佛一刹那知余一切.及自相应。凡夫不尔。不名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