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色 诫汝断贪着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罐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自知嗔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 非治徒劳疲 贪嗔更增长 重被烦恼[襾/(革*奇)] 自知愚痴多 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 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 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 不能拔断根 自知我慢多 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当逐讲论 反益三涂债 计我常求胜 名利自杻械 自知乱想多 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 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 何时灭事识 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火*(而/而)]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偈曰 何因说五停 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 只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 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 决定修道成 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鹿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嗔恼斗诤悭嫉憍慢。无渐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偈曰 贪如豺狼性 嗔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 污戒犯奸淫 识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 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 佛性历劫沈 如职除名罚 失势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 啖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财物施 云何破戒身 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 受他礼己足 云何破戒行 默受称扬赞 若犯此五事 诸天共悲叹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偈曰 世人习多闻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资薰 净命如迦叶 勿得同六群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着。何况著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偈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