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 第三卷(7)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所修之行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能修之人。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下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所修之行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能修之人。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次正说长行中四。一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障圆。四校量显胜。初二。一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十方诸佛同证同修。证义如前。此问修矣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色心不二凡圣无差皆依觉性。故同平等。智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上皆所称之性也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能称之行也。即如前二空观门。根尘普净贪爱俱寂。悲智双行离相离心常无所得。一切菩萨无不如斯。随事虽差此意无二故。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然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沉掉不等。随其根性设教多端。不尔难为趣入。故楞伽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圆摄所归循(循随)性(根性)差别。当有三种众生根性虽有万差。而此三门一切收尽。必须三者义如下释。二正示观门三。一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然禅观纲领已具悬谭。修习菩提非此不证。但以教随机异展转诸途。邪正凡圣大小权实事理渐顿有共不共。今此托法进修。以成圆顿观行。即事理定慧俱无碍也。与论中修习真如三昧。体相大同小异。小异者。彼不开为三也。今初泯相文字有三。一标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谓发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须了悟身中净圆觉性以为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膏明相赖目足更。故下标本等皆同此矣。二三释三。一起行
  以净觉心约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凡夫用妄。菩萨用觉。迷悟异故
  取静为行虽悟即动即静。为欲对治动乱之习。一向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方得成就。不取于法为取静也。悫云。然觉心初建力尚尪微。理宜取静安详方能展照。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形色虚空地水火风见闻觉知。乃至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无自相等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由前以静澄心诸念不起心合静源体非分别。故见分别之识烦劳动扰。苦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眼不自见。今由念澄智显故觉识也。二功成
  静慧发生由前念澄觉识。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比隐今显故云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由慧发生身心相尽尘妄不起。名为永灭。客非本性。尘污自体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离根境内心自闲。寂静清虚轻安调畅。喧尘永息粗重长袪。三感应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众生圆明性体与佛不殊。但以妄情凡圣似隔。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交彻。理实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现十方佛中。故先德云。黄昏戌。寂寞身心总无物。恒沙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今但约入观者为主。故云诸佛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如诸镜入一镜中诸镜即成影像故。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然尘镜之性本明。磨莹即呈物像。众生自心亦尔。心静即现如来。故论问云。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经云佛心。论云法身。身心一也。皆据能现之本。若就所现应云应化。此约心静故。则知佛心亦然。故名为现。非谓佛心有所现也。此乃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映。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此翻云止。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结云以是义故名为定相。二起幻锁尘观文三。初标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同上。二正释中五。一起行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蹑前标解也。心性是识。识与根尘三和合有。各无自性。但是无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正明起行也。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始息灭相。终息生相。即是除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