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法华论疏 卷上(6)

摄取事门者所言摄取事者。以十三句摄取菩萨事也示现诸菩萨下。第二释章门。就文有二。初列三门。次释三门。住何等清净地中者。下列三门也 示现诸

  摄取事门者所言摄取事者。以十三句摄取菩萨事也示现诸菩萨下。第二释章门。就文有二。初列三门。次释三门。住何等清净地中者。下列三门也
  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于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清净地明菩萨位也龙树十地论云。地者谓菩萨阶级住处。因何等方便者。列第二章门。即地中所应作胜用名为方便。于何等境界者列第三章门。即行所对境界。于境界中应所作故也地清净者下释三章门。即成三别
  地清净者八地以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谓八九十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者。六地定不净。七地二国中间亦净不净。八地已上名定清净。七地无相有功用故未寂静。八地无相无功用故寂静寂静故清净。又亦得无相为八地寂静为九地。清净者谓十地。以十地于惑智二障中或障结习缠尽。故名清净方便者下释第二门也
  地方便者有四种一者摄取妙法方便住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所作应作故三者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四者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有四种者。总唱方便有四种也。一者摄取妙法方便者。标方便名住持。妙法已下释方便名住持。妙法者即上皆得陀罗尼。以得闻持故。今所闻妙法不失即是住持。以乐说者摄上乐说辨才。为人说者摄上转不退转法轮。故以经三句摄取妙法方便。问云何名此为方便。答。即住持乃至为人说名方便。问。云何名妙法。答。初句皆于三菩提不退转。即以菩提为妙法。二者摄取善知识方便者。标方便名。以依善知识下释方便。又摄经三句。以依善知识即经文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作应作者摄经三句。一摄供养。二摄于诸佛所种诸善根。三摄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此三并是依善知识。所作应作事。三者摄取众生方便者标方便名。以不舍众生故者释方便。即摄经以大方便。即摄经以大慈悲而修身心。四者摄取智方便者标方便名。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者释方便也。则摄经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也
  境界者易解境界易解者。即释上第三于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则摄经到于彼岸也。故前论文云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则到于彼岸。又后文更释三智境界故此文不释复有摄取事门者。第二周重释取事门。初标事门
  复更有摄取事门从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下。释门也。即简与前门为异。前门明地位及方便境界。今明摄取地上功德也
  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诸功德故第八地中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故自然而行故于第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具足四无碍自在智故于第十地中转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太子故以得同摄功德义故不同二乘功德者。总明地中功德不同二乘也。第八地中无功用者下。别明三地中功德。不同下上故者。简八地功德也。初标不同上下。从不同下者释不同上下。下功用不能动者。从初地到七地并是功用位。就功用位中开为上下二分。六地已下名有相有功用为一位。七地一地名无相有功用为一位。今登八地不为此上下二功用所动也。自然而行者。则第八地无相无功用也。以无功用故言自然而行也。又大判十地为三位。一有相有功用位。二无相有功用位。三无相无功用位。初地至六地谓有相有功用位。第七地是无相有功用位。八地已上无相无功用位。论云下功用不能动则是初位。上无相行不能动即第二。自然而行则第三位。问。何故云下功用上无相行不能动。答。正释不动地名。所以称不动者不为二功用所动故名不动。唯法华论有此三位。余论所无。问。不同二乘及不同下位释何经耶。答。释上于三菩提不退转。言不退转者。一不退为二乘。则上不同二乘功德谓勉位退也。下功用不能动谓行不退也。上无相行不能动谓念不退也。以勉三退故言于三菩提不退转也。亦得从不同二乘功德竟至自然而行。并是释八地功德。次第八地名为不退转地。以勉三退故也。于第九地中者释九地功德。得胜进陀罗尼则摄上皆得陀罗尼。具足四无碍智摄上乐说辨才。则九地菩萨具足十种四无碍智。于第十地中者简第十地功德。不退转法转者。摄上经文转不退转法轮。以得同摄功德义故者。则摄上善入佛慧已下经文。已云善入佛慧。则与佛同慧名同摄功德。又依仁王经五忍义。第五寂灭忍佛与菩萨同共此忍。下忍为菩萨上忍为佛。故言同摄功德。初位称叹菩萨德者。从初三菩提不退转是叹八地功德。皆得陀罗尼乐说辨才叹九地功德。从转不退转法轮竟能度百千众生。叹十地功德三摄功德成就者众成就有四门。一数。二行已竟。今释第三摄功德门。今详此论文当是通释大小二众功德。前二门别释二众功德竟。今后二门总释大小二众功德。就文为二。初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