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述记 第十卷(5)

述曰。此答也。谓此无明胜遍三性位。余识无此遍三性心之无明故名为不共。非在自有余识所无名不共等 论。谓第七识至故名不共 述曰。重显前义。其文

  述曰。此答也。谓此无明胜遍三性位。余识无此遍三性心之无明故名为不共。非在自有余识所无名不共等
  论。谓第七识至故名不共
  述曰。重显前义。其文可解
  论。既尔此俱三亦应名不共
  述曰。此外人难。此识相应三见.慢.爱应名不共。亦非余识有。遍三性心故
  论。无明是主独得此名
  述曰。此论主通。无明主义。如前已解。此一答文也。不许见等名为不共。彼非主故
  论。或许余三至且说无明
  述曰。此第二释。许此俱三亦名不共若尔何故唯说无明对余识中无明惑故。且说此识不共无明。非此余三不名不共。谓余部计余识无明是不共摄。不遍三性心。今此胜用能遍诸心。故偏对彼说。余三名不共。论师理准未见正文
  论。不共无明至此识非有
  述曰。下显差别有三。一彰二别明识有.无。二引证。三大小异。此初也。此总凡解。不共无明显此识者。一恒行不共。此七俱是。今此所诤。余识无也其第二独行不共。则与忿等相应起故名为独行。或不与余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此识非有
  为成此后所说无明
  论。故瑜伽说至名独行无明
  述曰。下引证有二。初引教。后释别。此引教五十八言无明有二等。但言非贪等俱。即令知与第六识俱无明。非谓第七。不障与忿等二十俱起。故知唯在第六识也
  论。是主独行至不造新业
  述曰。下释别。此第二无明中有二。一主独行。迷谛理起。唯分别起。唯见道断。不与忿等十种相应。若在欲界。与后五随.无惭。无愧七随俱转。或八.或十二.或十。如前四说诸随烦恼遍染相应。此何以知。如契经说等。唯是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第二卷说。即知彼文唯据此一无明为论。非谓一切
  论。非主独行至见所断故
  述曰。第二不共是见道断。亦通修道断。所以者何。忿等十皆通见所断故。彼言通见。明知亦修。以极成故。所以不说。以忿等十各别头生故。与相应名非主独行。此十亦增上是主。故无此十时唯无明增。此随小乘名为不共。然此忿等无别有体。即根本故。从轻相说名不共也。此虽二别。仍是不遍三性心起无明所摄
  论。恒行不共至此彼俱有
  述曰。大小异也。然第七识恒行不共。余部所无。唯大乘有。今以圣教逼之令信。独行.不共。大乘小教。此彼俱有
  论。又契经说至彼意非有
  述曰。自下第二证六二缘经。文中有二。初引经证。后破诸部。初文可解世亲摄论证六二缘与此有异。谓眼等五.本识二故。无性.及此据共许缘。世亲唯说不共许缘。谓如眼识。以本识.及眼为二。乃至意识应有二缘。若无第七。六识唯一。彼文似难大乘异师有八无七。然对所依以辨从二。非谓二缘。二缘即是根.境法故。故阿赖耶是不共许
  论。谓如五识至俱有所依
  述曰。破中有四。初总破萨婆多等。初句是喻。下简次第灭意.反现本识.因缘所依。逆次第配。此为宗法
  论。意识既是至如是所依
  述曰。此举有法及举因成。意识者。是有法。因云六识中摄。言在中摄。不言六识摄。是一识摄故。喻如五识。此皆举之
  论。此识若无彼依宁有
  述曰。结上明非。此第七识无。第六依宁有
  论。不可说色至二分别故
  述曰。第二上座部救。胸中色物为其意根非第七者。不然意非色故。说七心界皆是心故意识应无二分别故。如五识等依色根故。不言自性分别者合有二解。一云五识实有自性。二云三种皆无。此随彼语。如瑜伽第一抄。对法第二抄会。及下第七方可了知
  论。亦不可说至如芽影故
  述曰。第三经部师救云五识无俱依。前念五根生后五识。意识亦尔。所难同喻不成者谓不许有同时因果故此计不然以世现见极成法难彼五识与五根。如芽与影必同时故。影由芽发既必同时。五识.五根当知亦尔
  论。又识与根至决定俱时
  述曰。若说芽.影必异时有非同喻者。心.心所法同缘一境。应计异时心.心所法同缘一境。如思受等与所依心说是因果。既许同时故。五识.根同取一境。亦许同时。因果义立。然彼爱等心所之法。虽前后起。今以为宗。以思等为难令同时已。方为同喻例于根.识。不尔便有他不定过。量思可解。由此同时五根生识
  自下第四为总破前.后说量云
  论。由此理趣至随一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