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 第二卷 沙门法宝撰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论。复次至几无记。此下大文第二有一十九行颂。义门分别十八界也。正理论云。界中具显根.境.识故。诸门义类易可了知故。今且约十八界辨。由斯蕴.处义类已成此一行颂三门分别。先问。次颂答。此文问也 颂中上句有见。第二句有对。后二句三性如文可解 论曰至说余无见。长行释。颂三门则为三段。此第一释有见也婆沙.正理皆有二释。正理第四云。云何说此名有见耶。由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故名有见。由色与眼俱时起故。如有伴侣。二者。此色可有示现故名有见。可示在此在彼别故。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镜等中有像可现故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不可说声有谷向等应成有见。不俱生故婆沙同也此论但取第二。以可示现此.彼差别由此义准余无见者。除色余十七不可示现彼.此差别名无见也 如正理。即无上三义名无见也。此论略故唯一释也 论。如是已说至所缘异故。第二释有对也。先结引标章。后依章牒释。此文初也 论。障碍有对至或二相碍。第二释也。释中有八。此文第一释障碍有对也。五根。五境。自于他处被碍不生。是障碍有对义如手至或二相碍。指事释也。准其手.石。余一切十色法。亦复如是。如瓦.木等 论。境界有对至于色等境。第二释境界有对也。文中有二。一示体。二引证结成。此文初也十二界者。谓六根.六识法界一分诸有境法者。是心所法于色等境者。谓六根.六识等。于色等境之中有功能故。名为境界。即于此有碍名为有对 论。故施设论至除前相。第二引证也施设论者。是六足论中一论也。大迦多衍尼子造也四句可知此碍者。是见色义。碍是对之别名。即是于所见色名之有对毕舍遮。唐言食血肉鬼。旧名毗舍阇鬼室兽摩罗。是傍生类。形如壁宫。小者长二丈。大者乃至长一百尺 此等名为境界有对者。结也 论。所缘有对至于自所缘。第三释所缘有对也心.心所法。于自所缘和会被碍。名所缘有对 论。境界所缘复有何别。第四辨异也。一问。二答。此文问也 论。若于彼法至名为所缘。答也 若于彼法此有功能者。正理论云。如人于彼有胜功能。便说彼为我之境界 释曰。有境之法于自境上。有见.闻等游履功能名为境界心.心所法。执境而起名为所缘即心.心法二差别者。执境而起心.心所同名为所缘。越彼彼境或余境中。此不转故名为有对取像.印持功能差别。心.心法异名为境界。越彼于余境此不转故名为有对。此谓差别有人有四解一云。境界有对此约有能非要起用。如彼同分眼名有对。所缘有对执所缘境方起至现。谓起彼取果用有缘即起无缘不起皆名有对第二解。碍取境用名境界有对。碍取果用名所缘有对第三解。碍体义边名所缘有对。碍用义边名境界有对第四解碍取境用名境界有对。碍缘境用名所缘有对详此四解并非论意 论。云何眼等至说名有碍。第五释有对名也。先问。后答。此文问也 论越彼于余此不转故。答也。答有二。此前答也谓明若是境界。若是所缘。色等之中若于此名为有对。即碍眼等.心等于余不起。是有对义 论。或复碍者至和会转故。第二释也。此是能缘.所缘。有境.与境。和会起时名为有对。并非是碍体.碍取果等 论应知此中至说余无对第六会颂文。明无上有对名无对也 论。若法境界有对至是第四句。第七句数分别也文中有二。一境界对障碍四句。二境界对所缘顺后句此第一也第一句是境界有对非障碍。第二句是障碍非境界。第三俱句。第四俱非。并可解 论。若法境界有对至眼等五根第二顺后句以宽问狭顺后句答。若是所缘有对定是境有对故。所缘障碍体不相关。所以不合作句 论。此中大德至此是所许。第八述经部计也鸠摩罗多。此云豪童。是经部祖师。于经部中造喻鬘论.痴鬘论等。中有此颂。明有对。与有部不同此处心欲生者。谓心于青色等上生他碍令不起者。谓被余障。心不得于青色上起应知是有对者。结无对此相违翻上也有部计。即于青上生名有对也此是所许者。经主印许经部义也 论。如是已说至故名无记。第三三性分别。文中有二。一释八界。二释十界。此文初也谓十色界中。除色.声二界余八.不可记为善.不善。故名无记。释无记有两说。此第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