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述记 第五卷(3)

论。或遮余部至互为因缘 述曰。萨婆多等以善色望四蕴为因。四望色蕴亦得为因此即不然。唯引自果因果随顺。功能同故名为因缘。若增上缘等。义则可

  论。或遮余部至互为因缘
  述曰。萨婆多等以善色望四蕴为因。四望色蕴亦得为因此即不然。唯引自果因果随顺。功能同故名为因缘。若增上缘等。义则可尔。如何色等与心为因。不相随顺功能异故
  问言恒随转名为种子。第八识现行既恒随转。为名种不有说亦得。以名一切种子识故若谓然者。此现行望自种既非因缘。非能熏故如何名种有说不得。言一切种子识。含藏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名一切种。非彼现行能生自种。种虽依识现行自体。是识所缘。不同于识。故识现行非名种子此阙何义也与果不俱故其无性人第七识亦具六义。应名种子此亦不然。论自解言与现行果俱现和合方成种子。种子之法其相沉隐。所生果法其相粗显。故与现俱方成种子。第七相显。设所熏种。果乃沉隐。不与现行果法和合。不名种子。第八现识亦然。无所生果故
  第八门中以上明种。自下第三总结聊简
  论。唯本识中至成种非余
  述曰。简上转识等非名种义
  此中别解上六义中。言唯内种具有六义。然世亲摄论亦通外种。此中引之解。外谷麦种既能生果。名种子不
  论。外谷麦等至非实种子
  述曰。虽识所变假名种子。非实种子。现行法故摄大乘云。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又引颂云。天.地.风.虚空。波.池.方.大海。皆真内所作。分别不在外故由内种。外谷等熟彼非实种问种亦识所变。应非实种子答曰不然。内种识变已复生麦等。麦等复识变。以重变故。故非种子。如眼根等。故下文云。外麦等克体。非因缘生果。故因缘唯内种。非外种故此等已上并摄论有。自下第九双辨内外生.引二因。此内外种皆有生.引二因体不。答有。何者
  论。此种势力至即名引因
  述曰。其内外种生近果生正果名生因。引远果引残果名引因无性云。如内识种生现识等名近果。是生因。望名色等是远果。是引因。外种望芽是近果。是生因。望茎等是远果。是引因天亲云。如内种子生正果名生因。生残果名引因。即现在种生现在身名生因。生六处等皆名生因。引余枯丧尸骸等名引因虽生他界等。势分力故余骸尚有。如下自解。外种生芽茎等为生因。是正因。生枯死时草等。是引因。势分力故。然至此位时。内外种皆无。或生他界等。或种已久灭。然由前生势分力故引彼犹有。即义说彼生因之种名引因然今两说生.引二因俱无别体。一体望别故说二也。若无引因势分力者。一切死后皆应顿绝如化生死。若遍四生具二因者。无性理胜。以化生死无尸骸故。然世亲论意。无著大师为成引因说枯丧等。故说颂言。枯丧由能引。如任运后灭。天亲解云。若无引因。应无枯丧果如任运后灭。但是天亲解略。无性释广。亦不相违。此虽摄论文。然对法第四卷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瑜伽第九说能引.所引俱是引因。能生名生因。瑜伽第十云。从无明乃至受是引因。爱.取.有是生因此意欲显未润七支去果犹远名为引因。引远果故。能润二支.及所润有。去果近故名曰生因。近生果故。亦即此中近.远所摄。无性但约已润种中果去因为近.远。瑜伽约润.未润位去果近.远。亦不相违
  次第十四缘分别辨内外种因.非因缘。熏.不熏别
  论。内种必由至是因缘性
  述曰。内种是因缘。必由熏习方能生果。法尔种子必由熏长方能生果故。新熏熏生方能生果。有情法故
  论。外种熏习至辨所生果
  述曰。无性摄大乘第二卷说。如从其炭.牛粪.毛等。如次生巨胜.青莲根.及蒲。非巨胜等与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名无熏习。如巨胜等与华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名有熏习。外种不定。内则定熏故外种子既唯现行。为增上缘辨所生果
  论。必以内种至所生果故
  述曰。此显外种非无因缘。从内共相种子生故。如摄大乘自广分别
  自下第二解熏习义。于中有三。初总问。次略答。后广辨
  论。依何等义立熏习名
  述曰。初问起也
  论。所熏能熏至故名熏习
  述曰。此标具义。释熏习名。略答所问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令生长故。此略标有三。一所熏四。二能熏四。三令种生长名熏习故
  论。何等名为所熏四义
  述曰。此广辨也
  于中有三。初辨所熏具缘多.少。二辨能熏具缘少.多。三释熏习义等初中有三。初问。次答。后结。此即初也摄论第二亦有此文。然少不同。随处应辨然五聚法。第一简色法.及七识俱心所法等。第二简佛果善等法。第三简无为.及不相应。俱时心所。第四简别异身同时许可熏义摄论无者。一一披对方知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