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与心所至行相相似 述曰。心.心所。同所.依所缘。俱依一根。缘一境故行相相似。俱有似境相。随是青等行相各别。总相似故。虽受以领纳为相。想以取像为相等。一一心.心所。各有青等行相故(名为相似) 论。事虽数等至相各别故 述曰。识.受等体各是一故。而相状别。识.受.想等体性相状各各别故。行相言似。不言等者。据相似故。相似.等义无有差别 论。达无离识至见分名行相 述曰。是大乘义。则说相分是所缘故。由无心外法。以小乘行相而为所缘。即是相分。彼宗说相分非是所缘。是能缘上所缘之相故。彼之见分自体事者。大乘名行相。能行于相故。所似即相分 论。相见所依至即自证分 述曰。此二所依自体名事言所依者。是依止义。谓相离见无别条然各别自体。此二若无一总所依者。相离见应有。是二法故。如心与所。然无别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起二用时由有此体。故言相.见自体名事。即自证分。然小乘人心外有境。即以为所缘。大乘说无故。以彼小乘行相。为大乘相分。大乘心得自缘。别立自体分即以为事。故以见分名行相。即小乘事体是见分。不立自证分。无返缘故。大.小二乘所说各别 然彼难云。刀不自割。如何心能自缘。别立自证分 论。云。此若无者至必不能忆故 述曰。谓无自体分。应不自忆心.心所法。所以者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谓若曾未得之境。必不能忆。心昔现在曾不自缘既过去已。如何能忆此已灭心。以不曾为相分缘故。我今虽不令为相分缘。然自证分缘故。如曾相分所更境故。今能忆之量云。今所思念过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等余心一切皆应不能忆。不曾更故。如不曾更色等却证故知。曾现在缘。佛地第三云。集量论说。乃至若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 论。心与心所至有差别故 述曰。然心.心所同所依根。其所缘相各各变别。故但相似。缘青相分皆变青故。事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等体有差别故。与小乘别然瑜伽第一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据了别领纳各各不同故。相分虽不同然极相似。如青为境。诸相俱青相似名同见分各异。虽俱是青取像各异。故名不同行相此中有行相与见分。虽各非一。各据义别。境据总故名之为一。见据别故名为相似。此卷论中据实为言。故与瑜伽说不同也又彼约疎所缘缘。此约亲所缘缘。此心.心所许时.依同。所缘.事等。亦据所缘各相似义。非是相违 明三分中。次文第二约三分等明心.心所 论。然心心所至各有三分 述曰。此即陈那菩萨依经立理。诸论共同 何须说三 论。所量能量至所依体故 述曰。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别也。如次配之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心等量境类亦应然。故立三种若无自证分。相.见二分无所依事故。即成别体心外有境。今言有所依故离心无境。即一体也 论。如集量论至此三体无别 述曰。相唯所量。见为能量。自证为量果。此颂意言。今此三种体是一识。不离识故说之为唯。功能各别故说言三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见分缘相既为能量。能量无果量境何益。如人量物起量解也小乘量果即是见分。行相为能量。外境为所量。与此稍别然有六师。及叙陈那以前.以后。量.及量果体性不同。如因明抄说。佛地论中虽说三分。无颂引证。唯有长行 论。又心心所至证自证分 述曰。明四分中。自下第三说有四分。于中有四。初立四理。二分别之。三引教成。四释颂意。下即初也护法以后方始立之。理极须然。如文可解。然诸经论唯多三分 论。此若无者至应皆证故 述曰。此立理也。第三.第二心分既同。应立别有能证自分。量云。第三分心。应有能照之心。心分摄故。犹如见分见分返此或无能证 论。又自证分至必有果故 述曰。见分为能量。第三为量果。若第三能量。立谁为量果。为量如前 彼若救云第二见分为第三果 论。不应见分至非量摄故 述曰。由此见分或时亦有非量摄故。不证第三 论。由此见分至必现量故 述曰。诸体自缘皆证自相。果亦唯现。见缘相分。或量.非量。故不应言见分为果。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故。故不可见分或缘于相是比.非量。返缘自证复是现量。难曰。见分缘相或量。或非量。一向现量自证分以为果。何妨自证唯现量能量。亦得比量或非以为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