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述记 第六卷(13)

外人复问 论。若尔菩萨至阿赖耶识 述曰。第四征也。由前立宗烦恼种尽方名为舍。菩萨烦恼种子未除。如何名舍。违圣教故。为此难也。前引决择分四句

  外人复问
  论。若尔菩萨至阿赖耶识
  述曰。第四征也。由前立宗烦恼种尽方名为舍。菩萨烦恼种子未除。如何名舍。违圣教故。为此难也。前引决择分四句之中初句有四人。三乘无学.及不退地以去菩萨。此先不论故今为难不退有二种。一已得不退。二未得不退。前初地得。后八地得。故言不退初地已去证不退。八地以去行不退。初地已去尚有相续趣求所得。未能念念转转增进。初说回心名不退者。即地前位皆名不退。不退起烦恼故。而义有别亦不相违。由是不退总有四种。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心。二证不退。入地已往。三行不退。八地以上。四烦恼不退。谓无漏道所断烦恼。一切圣者今说回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以得证净故亦名信不退。然未至彼位若十住第七心等亦名住不退。即应有五。论直往者唯四不退
  论。彼说二乘至阿赖耶识
  述曰。第五释也。彼说四人。三人据决定。菩萨即回心已。必定不退起诸烦恼。从初发心二万劫。乃至成佛已来。皆名不退。又趣菩提转名菩萨。非直往者是第四人。烦恼种子未永害。故若现行一分无故名舍。分别一分无应亦名舍。又见道以去第七.不起执藏之时。应亦名舍以全未舍故若不尔直往八地已去简非不退。以不能舍阿赖耶故若尔入地诸菩萨等应亦名退。以全未舍阿赖耶故
  问既尔此文。何故不说不退菩萨
  论。即摄在此至不违此义
  述曰。彼摄在此阿罗汉中。从本说故。故彼决择之文。不违此中说义。三乘有学金刚心位。虽断烦恼我执种无。以时少故。彼论不说。此亦不论。二乘有学回心向大。不名不退。起烦恼故
  下第二说
  论。又不动地至永不行故
  述曰。此即护法菩萨亦假为二义。于理无违。即同前师也。下文有二。初述不退菩萨体。后显名舍
  此义意言。三乘无学。直往菩萨八地已去。亦舍此识。名不退者。行亦不退。于未得法亦复不退。四理证知。一者一切烦恼永不行故。八地以去无漏相续无现执藏。故可说舍
  论。法駃流中任运转故
  述曰。此第二理。十地论第十卷说。第八地已上菩萨。于无相海任运而转。诸佛劝等。乃至广说。刹那刹那真.俗双运。以无功用故任运转
  论。能诸行中起诸行故
  述曰。此第三理。十地论说。初地至六地名为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八地已去名为广行前六地一行中修一切行。是故名少。第七地虽亦然。以能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胜前六地故立大名。前五地中。虽合此难合真俗双行。然极用功方始能起。此第七地虽未任运。少用功力即能现前。故与前异立其大名。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名为广然旧地持云。胜解行已去名少。初地至六地名大。七地已去名广。以见道前一行中修一行故名少。次六地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故名为大。七地已去真俗双行名为广。所望不同不相违也今菩萨地瑜伽四十八卷说。初劫名波罗蜜多。第二劫名近波罗蜜多。第三劫名大波罗蜜多此约波罗蜜多别。亦不相违然初地已前于六波罗蜜。一行中修一行。初地已去。于六波罗蜜。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以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七地已前。唯于六度唯有修一。以一切行而庄严之。八地已去。于万行中具修万行。然所修愿.力.智度。渐次胜前别立其名。非唯修此。今第三证与彼文同
  论。刹那刹那转增进故
  述曰。此第四理。谓八地后无漏相续无有漏间。又彼亦无未得之退。故能念念增进诸行。勘十地.地持.及菩萨地等。彼谓从此八地已去。于初刹那能得过前二阿僧祇所行功德智惠一倍。第二刹那更倍前念。如是展转胜进倍前
  论。此位方名不退菩萨
  述曰。此四因中。初因简解行地已前。十地菩萨能伏烦恼毕竟不行。非第七识。今通七识第二因简前六地第三因简第七地第四因简一切地。由四因故。直往菩萨八地已去方名不退。舍赖耶名
  论。然此菩萨至为自内我
  述曰。上解不退。下解舍名也。第七识等烦恼我执现行无故
  论。由斯永舍至名阿罗汉
  述曰。此师意说。无现执藏瑜伽说此即名为舍。以阿赖耶是藏义故。此亦说彼名阿罗汉。三义具故。如前应知问若现不执即名为舍。七地以前亦有不执。入无漏心等。应皆名舍答此不然。非竟毕故。毕竟不行方名为舍故问若尔二乘金刚心。应名舍此识答实亦应名舍。以时促故。彼瑜伽等略而不论。亦不违理。初师名舍断种名舍.此第二说。若断.若伏毕竟不行。说之为舍。故七地前不得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