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著作 >

宣化上人讲佛遗教经(18)

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甚麽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麽叫谄媚呢?就世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麽怎麽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於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甚麽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麽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麽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麽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於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於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一、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仁义礼智根於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睟然见於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麽不单在面上,也“盎於背”,就是“施於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麽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麽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麽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麽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麽样玩,教他做什麽,给什麽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麽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