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楞伽经(22)

大慧啊!这个如来藏,或者名为识藏,在一切声闻阿罗汉以及缘觉辟支佛等人来说,他们所见的如来藏都是依于心里的想象而已,他们是不能证得的;这个
 
大慧啊!这个如来藏,或者名为识藏,在一切声闻阿罗汉以及缘觉辟支佛等人来说,他们所见的如来藏都是依于心里的想象而已,他们是不能证得的;这个如来藏虽然是自性清净的,但是因为七识心被六尘的客尘所障覆的缘故,所以体中仍然可以看见有不清净的种子,这不是诸如来的第八识心。大慧啊!如来的第八识心,现前的境界是究竟清净的,是犹如观看在掌中的阿摩勒果一般,可以很分明的看见祂的究竟清净的。 
 
大慧啊!我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因此以我的神力而建立这个法义:教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的菩萨们,宣扬如来藏的名与义,演说如来藏及识藏的名与义,说如来藏与七识同时出现在世间。声闻人由于误计如来藏而执着的缘故,所以只能观察到人无我和声闻法中的法无我,所以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而宣说如来所住的境界,这不是声闻缘觉及外道所能证得的境界。如来藏、识藏,是只有佛及其余智慧深利的依义菩萨所住的智慧境界;由这个缘故,你和其余的大菩萨们,对于如来藏、识藏这个义理,应当勤加修证与学习,不要只是听闻与觉知之后,就作知足之想。」尔时世尊想要重新宣示这个道理,因此而说偈言: 
 
非常深奥的如来藏,是与七转识同在的;
因为如来藏的缘故而有能取与所取的现象产生,
有智慧的人则能远离能取与所取这二法。
能够像明镜一样显现色像的这个如来藏心,
是由无始劫以来的种种学习与造业所熏染的;
如果是能够如实观察如来藏的人,
当他看见一切世间有种种事相时,其实心中的看法却都是无事。
譬如有些愚痴无智的人看见别人为他指示明月,
他却只是观察那人的手指,而不顺着指头所指的方向去观看明月;
那些误计和执着名字指的人们,是看不见我所证得的真实境界的。
如来藏心就好像是有种种善巧的伎儿一般,
意根与意识则犹如配合那个善巧的伎儿而指挥伎儿的人,
前五识则是意根与意识的伴侣,
妄想就是在那儿观看如来藏与意根意识共同演戏的观众。 
卷10附论──对印顺「楞伽经正讹考证」之商榷
--------------------------------------------------------------------------------
 
三十年来,常有人主张《楞伽经》非是 佛说,认为是后人之长期创造所编集而成者;然而彼等对于此经「集成时间与地点」之考证,皆是臆想,全无正说也,实非真正之考证,而假借考证之名,以行否定大乘经典之实。譬如睛虚法师依印顺法师之见解而作是说:《…依据印公导师对『楞伽经』发隐抉微所见,有几点极为重要的幽旨大义,最值得注目与体认:一、『楞伽经』〈以宋译四卷本楞伽为依据〉,为大乘佛法三大系中的「真常唯心论」的要典。此与『密严经』、『胜鬘经』等并同一意趣,祇是『楞伽经』较为早期集成的真常唯心系要典。 二、集成而流传于世的时间,约在释迦文佛入灭度第八世纪之后〈公元第四世纪中叶〉的笈多王朝盛世的时代。 三、集成的地点,应在南印度的海滨--一处有山海景观的地方。此所依据的是:1.本经译本的缘起分,以佛出南海龙宫,登上楞伽山城说法。2.经说南天竺的龙树,持佛正法。3.传南天竺一乘宗的达摩,是南天竺人,也以此经印心。4.初译本经的求那跋陀罗,也是从海道来华。5.经中所说楞伽山海的险峻形状,应是由于编集成者所熟悉的环境。四、编集成以流通的人,应为由大众系传出的多闻部后代,而发展于南印度的多闻分别部的学者。当然学派间的思想义理,是会有互相影响而演进、消长,所以有时、地性的人文特征。 五、经义的主要依据,乃源于大众部之「心性本净」说,又融摄了犊子系「不即蕴、不离蕴」的真我说〈不可说我〉,揉会而演成,即于一般所说「三科」之蕴处界中,以为具有真常之觉性,而成「真常」与「净心」之融合的唯心论。 六、经序所说楞伽山海的情况,原为象征众生心境的,亦即托事以喻显众生业系生死的苦恼与恐怖的世界相。而佛登上众宝庄严的摩罗耶山城,为夜叉王说法施化,也就是象征大乘佛法尝流行弘传于楞伽岛的古锡兰。『西域记』亦载述:玄奘大师西游天竺时,尝到南印,曾知楞伽岛上多有能精通大乘法相的学者。 七、宋译本『楞伽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三藏,是从南印海道来华,前后还译出了『法鼓经、胜鬘经、鸯掘魔罗经』等,可见他是典型的真常唯心系大乘的论师。 八、『楞伽经』向来传为大乘唯识宗所依的『六经』之一,因为此经文中处处说到唯识宗义的名词,如五法、三性、心识等,及诸法相;但是深究其很本大义,则每相反,所说的阿赖耶本义亦异。举例说:经文的「如来藏藏识心」。又如说:「略说有三种识--真识、p301现识、分别事识。」、「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这是说「真识」与「常住」的阿赖耶识之自性相,而唯识宗义却不是这样说的!又如说:「如来藏……为无始虚伪〈妄〉恶习所熏,名为藏识……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所说「藏识〈平实案:经中非是言藏识,乃是言识藏,二名之义有异,此文作者混淆为一〉」,就是指阿赖耶诚,是如来藏与杂染熏习的统一,是真妄和合的意义。所以此阿赖耶识虽由于杂染种习而现起根、尘的器界与七转识,而境风浩浩,识浪滔滔!然而,识藏〈平实案:应为藏识,非是识藏〉自体却是本来清净的。这与早期学派时代大众部本宗同义的「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所杂染〈而〉说为不净」的口吻多么相合。相反的,可以确见,而与唯识大乘所说的义旨,有着根本不同的异趣。 九、『楞伽经』虽广说唯识义理;但是认为「唯心所现」,不是究竟的真实。如宋译本说:「若说真实者,心即非真实」、「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诸法究竟的真实义相,可是决非一般所说的「唯心」或是「唯识」! 十、据高僧传记载:菩提达摩来华,传授的禅法,尝特以宋译的四卷本『楞伽经』授与慧可神光,以为印证传授的是「南天竺一乘宗」的心地法门:「可师后裔,盛习此经」。可见早期的禅宗,与『楞伽经』的关系,至为深切。然而后代的禅徒,却已是忘「宗本根源」了!‥‥‥.》〈《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亲闻记》之《晴虚法师序》:印顺法师讲述,印海法师等人笔记,佛陀教育基金会1996年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