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楞伽经(26)

复次,「不可说我」,本非是不可说之法,乃是禀于 佛之告诫,不许明说,故言不可说;绝非是「说不出来」之意也。一切真悟之人,皆能以一言而说明
 
复次,「不可说我」,本非是不可说之法,乃是禀于 佛之告诫,不许明说,故言不可说;绝非是「说不出来」之意也。一切真悟之人,皆能以一言而说明此如来藏识何在,令诸学人一言之下便得证知自己之如来藏所在,绝非如今诸方大师所言「说不出来」之意也。 
 
复次,「法界实相离言说」者,乃谓一切有情之自心如来,悉皆离于言说境界,自无始劫以来一向如是离言说;此离言说之自心如来,方是法界之实相,故说「法界实相离言说」。然而古今一向皆有颟顸大师,堕于文句表义之中,误会经中文句表义,每欲将本来不离言说之意识觉知心,修除言说,常住于无念、无分别之中,以一念不生作为佛法之正修行,去道远矣! 
 
十三者,「经序所说楞伽山海的情况,原为象征众生心境的,亦即托事以喻显众生业系生死的苦恼与恐怖的世界相。而佛登上众宝庄严的摩罗耶山城,为夜叉王说法施化,也就是象征大乘佛法尝流行弘传于楞伽岛的古锡兰。『西域记』亦载述:玄奘大师西游天竺时,尝到南印,曾知楞伽岛上多有能精通大乘法相的学者。」由大乘佛法曾流行于古锡兰,便可断定此经为印度南方所独有者;是说不通,以当时之交通工具而言,锡兰距印度甚遥,非是甚近故,由此而引证者,理不通顺。 
 
复次,玄奘菩萨西行求法回唐后,曾造《大唐西域记》,此游记中曾如是云:《〔0934b19〕国东南隅有堎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堎迦经。》然玄奘菩萨记中所说者为东南方一隅有堎迦山,却不是说西南方;又说是印土之东南隅,不是说西南方海中或海隅,故知非属今时之锡兰,锡兰在印度之西南方故,非在东南方故,复是海中、海隅故,非在印士之一隅故。除此以外,亦无证据可资证明:玄奘菩萨所说之堎迦山即是锡兰;故说印顺以《大唐西域记》之说法,加以自己之猜测,而片面指证为现今之锡兰者,不符事实,确有轻率引据之嫌。 
 
复次同理:若唯识学曾广弘于中国,而又适逢部份历史记载文献逸失者,则后人亦应可说唯识系诸经是由西域楼兰一地人士所创造,而后流传于中国。所说同一逻辑推理故,然而此理实非可通;是故印顺等人之「考证」者,多属推测臆想之理,仍有可加商榷之处;此因印顺等人所「考证」之佛教史中,所说历代弘法经名实旨与弘法之内容,常与经中所载法义事实有违故。众人所最易了知者,p315譬如印顺妄说四阿含诸经中未曾宣讲七八二识;妄说七八二识是后来部派佛教发展之后,从意识再细分而有者。如是说法,违背四阿含诸经所载之法教史实,今犹可稽,已经平实举证历历,非印顺、昭慧、传道、星云、证严…等人所能推翻者。仍可稽者,尚且错误,何况古籍湮没、难可稽者,焉能寄望印顺之「考证」能得正确? 
 
十四者,「宋译本『楞伽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三藏,是从南印海道来华,前后还译出了『法鼓经、胜鬘经、鸯掘魔罗经』等,可见他是典型的真常唯心系大乘的论师。」若因求那跋陀罗所译多为真常唯心系经典,便可依此而断定求那跋陀罗是真常唯心系者,便可依此而断定《楞伽经》是南印真常唯心系者所创造者,则玄奘之亦译中观般若经典,亦译唯识系经典,亦译二乘论典者,印顺应作何说?应言玄奘是真常唯心系者,或应言是印顺所认同之「一切法空中观系」?成应言是南传上座部系?是故以此作为认定标准,非是正说;当依二乘诸经中所戴之真实义,而作判定,方是正说也;是故,平实悉皆不作如是教相上之考证,唯依二乘诸经中之佛旨,而作正解,而弘正法,不违 佛旨。如是行者,方是佛教中真正弘法者所应为之事、所说之法。 
 
十五者,印顺如是说:「『楞伽经』向来传为大乘唯识宗所依的『六经』之一,因为此经文中处处说到唯识宗义的名词,如五法、三性、心识等,及诸法相;但是深究其很本大义,则每相反,所说的阿赖耶本义亦异。举例说:经文的「如来藏藏识心」。又如说:「略说有三种识─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这是说「真识」与「常住」的阿赖耶识之自性相,而唯识宗义却不是这样说的!又如说:「如来藏……为无始虚伪〈妄〉恶习所熏,名为藏识……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所说「藏识〈平实案:经中非是言藏识,乃是言识藏,二名之义有异,此文作者混淆为一〉」,就是指阿赖耶识,是如来藏与杂染 习的统一,是真妄和合的意义。所以此阿赖耶识虽由于杂染种习而现起根、尘的器界与七转识,而境风浩浩,识浪滔滔!然而,识藏〈平实案:应为藏识,非是识藏〉自体却是本来清净的。这与早期学派时代大众部本宗同义的「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所杂染〈而〉说为不净」的口吻多么相合。相反的,可以确见,而与唯识大乘所说的义旨,有着根本不同的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