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著作 >

瑜伽师地论-南怀谨(105)

所谓勇猛精进就更难,勇猛是要拿出勇气来对付自己。拿出勇气来对付人家容易,对付自己很难。精进做不到,精进跟放逸相反。勇猛就是精进啊,勇猛是

所谓“勇猛精进”就更难,勇猛是要拿出勇气来对付自己。拿出勇气来对付人家容易,对付自己很难。“精进”做不到,精进跟放逸相反。勇猛就是精进啊,勇猛是一股勇气,而精进是常流水,永远前进,不断地前进,每一句(我们)都做不到。第四句更做不到:

“自策励”,对自己拿个鞭子来抽。我们对自己原谅得很,拿鞭子抽人家可以,批评人家很容易,对自己非常原谅。所以,每一句话(我们)都做不到,(若)做到了嘛,不成功也叫功成一半了。

“住法随法行”,“住法”,你修的这个法门,这条路,一条大路一直地去,“随法行”。行住坐卧,做人、做事,任何起心动念没有不依佛法的。。。都依佛法的正思维之路去修为。

“由此能入静虑等定”,“由此”,能入一切禅定境界。这是第三点,这叫说力。第四点: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怎么叫“教授力”呢?就是要善知识,要明师。“亲、教、轨范师”这是三种老师的名称。“亲”教师就是自己的本师,比如说,释伽牟尼佛是燃灯佛给他授记,(燃灯佛)就是(他的)亲教师。他对一切诸佛都供养,那都是教“授”师。“轨范”师,(就是)榜样,跟他一起生活起居。亲教师、教授师、轨范师这些是善知识的各种名称,等于我们说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们,或者训导处、教务处,或者什么处等等。依止这些善知识、明师去修。

“或于随一余尊长所”,或者,不一定依后世佛教的规范制度,比如,亲教师是你出家的师父(剃度师);你去受戒,跟善知识参学,那个师父就是教授师;你说:“我跟哪个同参,或者师兄、师叔,比我年纪大一点的,一路跟着他出去参学。”这位就是轨范师。或者,不是这个路线,听到日本、美国,或者中国大陆的峨眉山、青城山。。。菩陀山、五台山上有一位大禅师,(是虚云老和尚了,云虚太老和尚了,或者哪一位都可以了。)找一位真有道的,依止他修,在他那里得法,“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难了,我们也不晓得他颠倒不颠倒。要“无倒”,不颠倒的教授,真正的善知识,他教我们正修行路,就是一条捷路,他的经验传授给你,教(传)下来,这最难。

所以照密宗的戒律,师父不选徒弟(而)随便传法,犯根本大戒;徒弟找老师(而)不认清楚是不是善知识,随便拜师,犯根本大戒。很难。我们(想)要找到(明师),可是我们又没有法眼清明,你晓得他有没有法?看看每个和尚头上都光光的,都好像没发(法),这个怎么办呢?哪个和尚、哪个居士对呢?都看到乱发(法)蓬蓬的,真很难办。所以呀,要自己审察了,要自己的智慧,要得到不颠倒的教授法,教你修持之路。那么你得了正法以后,法财侣地等等(有了),找地方去修行。“从此审谛作意思惟”,正思维去修。“审”就是禅宗讲的“参”,自己好好参究。“谛”,仔细地参究,要研究,正思维修,才能够证到定的境界。乃至入到初禅定,乃至超过了四禅八定,“余定”,一切定的法门都可以到达。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度人之法,换句话,也有八万四千定慧的境界。所以,得“无倒教授”,不但能够入初“静虑”,也能够入一切“定”境。

下面是这一节的小结论。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由上面所讲的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即四种观行之力。这个观也是修止观的观,也就是说,做上师的/老师的(要)观来学(习的人)的观,同时,也是自己观察自己的观。先要观察自己或者对方有没有前因,有没有宿根,即过去世的修持之根,有没有得方便的方法,这个人是利根还是钝根。老师们不但要观察学生,自己也要观察自己(是)利根/钝根。

“复次”,再其次。

“有四得静虑者。”得定的道理有四个条件:

“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四种条件。拿佛学的立场来讲,就是要发心,发一种什么心?这个时候劝你发骄慢心,傲慢心来了。用心理学来说,就是向上(好强)的心。第一种“爱上静虑者”,(是说)有人追求修定的境界,天生就会追求这个。我们同学中,有没有真正追求得定境界的?当然也有,是少数。大部分呢,两个腿也降服不下来,想想:“算掉了,马马虎虎吧,至少我休息一年吧,年纪大点再盘腿吧。”哼,连盘腿都困难。所以(要)贪爱这个(静虑)。第“二见上静虑者”,理解上,知见上到了,现在要努力发心求证。第“三慢上静虑者”,哎,看看人家入定,古人入定证果:“格老子,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不行!他能证果,我就不能证果啊?!我就拼条命给你看看!”也好。再不然:“哎,这个定是什么东西啊?做科学性的研究,我就要求证一下。盘腿打坐会得定?我试试看。”(即第“四疑上静虑者”)这是我随便那么分析,这四种的解释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