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正得已得阿罗汉时”,证得最后的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到最后,完全入了灭尽定境。故阿罗汉入灭尽定境不是我们凡夫所想的那么(难),他是非常自然的,很自在。 “思择作意者,”即思维抉择。 “谓毗钵舍那品作意。”就是一切都在观中。比如刚才我们大家做实验,观一个明点,或者观一个佛像,作意起来时,你说这个止,一念不动的止有没有观呢?当然是观,因为你这个明点是观起来的,是作意观起的。故止中有观,“毗钵舍那”即观。 “内摄作意者,谓奢摩他品作意。”一切归之为内。你们研究佛经要注意,一个内一个外要你们的命。讲定心于内,然后你们打起坐来拼命把那点光啊,佛像啊抓到身体里面,放在心窝子里,是不是这样?所以啊,血压也高了,胃也不好了,消化也不了,病也生起来,他并没有告诉你在身体之内啊,只是内而已。什么谓之内?无内外之内,唯心谓之内。心意识散乱,向外驰求就是外,你硬是要把它弄到身体里头。。所以道家有许多修这个丹田啊,修肚脐眼下面一寸三分啊,女人若是故意守这里啊,不得了,会得血崩症,会死人啊;男性修久了遗精啊,漏丹啊,什么都来了,(男女)都不可以。你守这里干什么?这里有什么?肠子大便!你守它干嘛?你又不是做清道夫的,挑大便的,老是看着自己的肚脐眼干嘛?内在不是在身体以内,是心,此心内定,不分(身体)内外之内。“内摄作意者,谓奢摩他品作意。” “净障作意者,谓由此故,弃舍诸漏永害粗重。”“净障”即净了一切业障,因为修定,一切没有了。因为修定的关系可以得无漏果,“弃舍诸漏”,“永害粗重”,没有“粗重”,永远在轻安的境界里。 “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依离一切粗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就是说,真得了定的人,我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转了,平常凡夫的肉身非常粗重,在道家讲就是:没有仙骨。骨骼非常重,又笨,骨节不珊然。历史上讲唐朝的宰相李密,就是吃了懒禅禅师鼻涕做作料的半个芋头,说是出来后骨骼珊然,走起路来,骨骼沙沙地响,那么轻灵,仙骨。得了道的人骨骼肌肉一定轻灵,一切粗重离开了。“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虽然入世,做事做人“而诸烦恼不复现行,”永远起不了烦恼。不是故意不起烦恼,想起烦恼,没得烦恼。故道家的张紫阳讲过这句话:“烦恼无有更上心。”心里想:弄个烦恼来烦烦,玩一下。去了烦恼,会到这个境界。身体粗重离开了,永远轻安;心解脱了,永远无烦恼。 “他所建立作意者,谓诸声闻所有作意,要从他音,乃能于内如理作意故。”“他所建立作意者”,“他”即外面的,靠其它的。就是说,佛的一切小乘弟子们“声闻”众。什么是声闻众呢?不是说听到声音就得道了,是因为佛经的说法教化。等于你们诸位同学一样,上课听听,烦恼就少一点,做人好个半秒钟,不听的时候,老毛病依然如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声闻众。天天挨一顿骂,骂了后很乖,不骂的时候,皮都发痒。连声闻的声闻(都不够),只好扣一个大乘(帽子顶着)。所谓“他所建立”。。比如念佛,钟一敲,上殿念佛,念了几声,好多人眼泪双垂,这就是声闻众。一听到那个声音,境界环境影响他,善心就起了一点点,离开了木鱼引磬,一出门:“好讨厌!”(脾气)就来了,是不是这样?没有错吧?都属于声闻众。所以靠念佛、靠念咒子、靠佛音声所伴是“谓诸声闻所有作意”,就是“他所建立”,不是自己的功力到达了,依赖于善知识,依赖于菩萨,依赖于佛,依赖于圣人的引导,自己才有一点点好的心理境界出现。不然,丢在那个环境里啊,自己是莫名其“力”,钻出来一个土地堂,莫名其妙(庙),莫名其“土地堂”。所以,“要从他音,乃能于内如理作意故。”听了别人的讲,多听听经,多听听念诵,然后心里才合理一点,但只要三天不好好守规矩,心里就又如野马奔腾。 “内增上取作意者,谓诸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作意,”这就高了,是自己“内”在定慧的力量一天天在增长,“增上取作意”。这就是“独觉”辟支佛的境界“及诸菩萨”们的境界。那是“不从师”,不靠环境,也不靠善知识的护持。。讲好听点叫护持,其实就是挨骂。完全是自己晓得进修,菩萨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