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著作 >

瑜伽师地论-南怀谨(119)

(注)菩萨十地:初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注)菩萨十地:初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34-17B)

 

“由此因缘。便入净居。由软中上品修诸静虑有差别故。于一切处受三地果。如前有寻有伺地已广分别。修习无寻唯伺三摩地故。得为大梵。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薰修力故。生五净居。当知因修清净静虑定故。生静虑地。不由习近爱味相应。既生彼已。若起爱味。即便退没。若修清净。还生于彼。或生下定。或进上定。先于此间。修得定已。后往彼生。何以故。非未离欲得生彼故。非诸异生未修得定能离欲故。又非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乐有差别。唯所依身而有差别。”(十二卷)

。。。要走了,再吃下去。可是后来抬出棺材来,里面没有人,(只有)一只鞋子,是方丈(供养他的)。后来,我们派到新疆的大使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他:“你老人家到哪里去啊?”达摩祖师说:“我回国去。不过我有一只鞋子是少林寺和尚的,你帮我带回去,谢谢他借我穿。”鞋子带到了,徒弟们打开棺材一看,没人。你看,米拉日巴祖师也是中毒而死,等等,好多好多。就是说,越是修行人,修道、修持的境界(越高),对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越(感)明显、越清楚,越(觉)可怕。但是,我经常说,也即佛经常说的:不要怕结缘,有时逆缘结一点都好,就怕没有缘;有了逆缘,他生来世还可以度度,若逆缘都没有的人根本就无缘,见也见不到,度个什么?像你们只顾自己的,“山西人拉胡琴——自顾自”,有什么用?一点功德不培养,一点人缘也不结。。未证成佛,先结人缘啊。“余取”是这个道理,“若有余取” 还保留许多,带些业债走路,“而命终者。”

“由此因缘,”余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说:不想证涅槃,先升天玩玩吧,停留一段时间再来。。

“便入净居,”净居天在哪一层天啊?色界的哪一层?第几禅?所以我昨天就吩咐你们(带)“三界天人表”,没有找出来啊?我说了(白)说,你们还是在十二楼睡觉。都要查清楚啊,多少次特别发这个给你们,大概都丢了。假使考试(净居天),你们全堂打零分,这两天不是要考试吗?我正好准备出这个题目,你们不就完了?你们还紧张地睡不着觉,紧张有什么用?“由此因缘,便入净居。”进入净居天。。

“由软、中、上品修诸静虑有差别故,”在净居天中,由“软”修,就是初级的。你们现在都在软修:散慢、放逸、睡觉,慢慢来,有三大阿僧祗劫(呢),才开始呢。软修、“中”修、“上品”薰修,即真正的努力、次等的努力、不努力,这对于修证证果的时间差别很大;或早一年毕业,或迟十年毕业,等等。于“诸静虑有差别故”,而且境界也有差别。

“于一切处受三地果,”在任何的天人之间,接受三禅定的得乐的果。

“如前有寻有伺地,已广分别。”我们修做工夫而证果的(不同)果地,这个差别(要)很清楚,(要)晓得自己工夫到了哪一层,证的果地在哪里。教理清楚的人,对自己做的工夫非常清楚。在哪一节呢?在《瑜伽师地论》前面的“有寻有伺地”里,已经很详细地给我们讲过了,不需要再多讲,“如前寻有伺地,已广分别。”

“修习无寻唯伺三摩地故,得为大梵。”余习未尽者,在净居天当中修三禅定,受这个果报、果位、这个乐,那么,这种情形在有寻有伺地这个境界里头,告诉我们做工夫修证的道理,本经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在告诉我们怎么样证修“无寻唯伺”。“寻”、“伺”两个字是玄奘法师花了很大的心思采用的中文字。过去的翻译是有觉有观,“觉”、“观”两个字,感觉的觉,观察的观。。。觉悟的觉,观察的观。玄奘法师(是)把这个境界翻译出来,古人的翻译是意译了,意译的翻译。他根据梵文的原文,又要把觉、观的这个境界说出来:寻、伺。形容我们心理做工夫的状况:一个是心里上还在找这个境界,插头一样,有时插对有时插不对,即使是插对的,也是要插一下,这是“寻”;乃至不要插了,随时在这个境界里头,怎么样都是对的,这就是“伺”。“伺”就有等待的意思,等到都在这里;“寻”是稍稍有点用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