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这个里头,由外道而转入声闻道,能得清净解脱出离。也可以,一转也可以得到清净解脱出离。你要晓得,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得到出离,跳出欲界(乃至)到达了色界有顶天,跳出欲界并没有跳出三界啊。所以,即使你几个月永远在清净的境界里一念不生,管你全体现、半体现都没有关系,反正你清净,没有妄念了,也解脱了,也出离欲界了,不过是声闻道而已啊,这只是声闻境界而已啊。用禅宗来讲是:担板汉(里)的小担板汉啊;以菩提道来讲,是刚刚开门,入门的。 “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依”这样的“见”解,“勇猛精进”,“由”于这种“因缘”证到“初”禅或者一切“定”境。那么,他观念上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常”,地球(本)是生住异灭,(但他认为)地球转三个五个十个冰河期没有关系,地球还是地球,不过是换一个地球境界而已,永远是常,永远存在的。 “从定起已,即于此见。”那么,“从定”起已,“即于此见”,见解上转不过来。所以啊,贪嗔痴慢疑的后面有五个见,见思惑解脱不了。 “复于后时,”并且在出定之后,即平常的时候。。 “审思审虑,审谛观察,”加上一个“审”字,就是非常仔细,仔细地思考,仔细地观察,仔细地讲究,慢慢地参,参通了以后。。 “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还是声闻道,得阿罗汉(果)。所以阿罗汉是离欲之尊,离欲尊并不一定是离色啊,所以叫你们将三界天人表要研究清楚啊。你们一般搞佛学的,什么大乘啊、般若啊、唯识啊,唯识炒菠菜(般若)啊,菠菜(般若)炒真如啊,炒来炒去的,基本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连他自己都没有相信,他也不晓得如何求证,这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样的佛法思想存在是没有用的,我们研究佛法是为了求证,弥勒佛在下面再三提出:要以身证,用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求证。这是第二点。 “云何慢上静虑者?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当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余不能得。彼依此慢,复于后时,于诸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骄慢心,看了前辈的“长老”,乃至看了《米拉日巴传记》:“他能成佛,我做不到啊?”非要做到,拼了两条腿也要把它坐到,那个样子,一种傲慢心,好胜心求道。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做工夫的。但是,这种人基本上是以傲慢心修道,所以入定、得定、出定以后,始终不离傲慢。然后看一切人看不起:“我能够得道,你们不行,怎么能得道?”起一种傲慢心。这就是所谓达摩祖师始终告诉我们的:“不可轻视后学。”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所以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讲: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道家、密宗的人,工夫越高的傲慢越大,目空一切。因为真的啊,我做工夫才有的,你们这些家伙没有做工夫就想得道啊?是看不起。工夫是一天一天累积来的,赚钱一样慢慢累积起来的。(而)佛法正是讲空,你也空,我也空,你活了十万亿年,最后还是一场空,大家都是空,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都是狗屁事,都没有心,两个基本(点)就不同。所以,佛家因空入手,看一切众生同等,平等之慈容易发起来。你若觉得我有学问,我有工夫,我有道,你们没有,那当然傲慢起来了。(靠)傲慢可以去做工夫,(但是)永远脱离不了傲慢障碍。所以,声闻众的许多罗汉有傲慢障,就是这个道理。 “云何疑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尝乐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入诸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为得未得,于四圣谛,勤修现观,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这是说怀疑,禅宗到了宋元明朝以后,就是靠参话头的疑心来,“不起疑情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走这个路子,利用贪嗔痴慢疑的疑心理,集中天下之大疑为一疑,然后可以开悟。现在讲做工夫的“疑上静虑”就是说,某人根器钝得不得了,像一把破柴刀一样,砍木头都砍不断的,破柴刀还生锈,(有)很多缺口,自己还认为了不起:“我是柴刀啊,(是)当年关老爷拿过的,你算什么?”这种就是暗,自己没有聪明,无明,根器又钝。本来也学过打坐,修过定“本尝乐习奢摩他”,很喜欢修道,“由此因缘”,对于这个“定”境界有一点影子,没有真得到“上定”的境界。努力嘛也很努力,做工夫嘛也很做工夫,这个境界好像跟我们差不多啊。“为得未得”,你说不精进吧,蛮精进的,你说自己没有(得到)一点吧,好像也晃过一下,蛮有一点道理,看你们外面来的都是凡夫,自己差不多挨到圣人边上了,这样,又暗又钝又傲慢,又加上疑。至于说佛法里讲的“四圣谛”法门,苦集灭道都会讲,但是,你证到“现观”境界没有?没有。 |